4月4日,华为官网及余承东个人社交平台认证信息悄然变更,引发全网关注。这位以“遥遥领先”口号闻名的华为高管,正式卸任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车BU)董事长”职务,仅保留“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身份。

这是继2023年9月卸任车BU CEO后,余承东近一年内第二次职务调整。华为的频繁动作背后,究竟释放了哪些战略信号?
一、调整早有伏笔,华为车BU完成“独立转身”
此次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3年9月,余承东便从车BU CEO转任董事长,由靳玉志接任CEO。而今年3月31日,华为车BU核心资产已正式注入新成立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引望”),华为持股比例降至80%,赛力斯、阿维塔各持股10%。这一架构调整标志着华为车BU从内部业务单元,转型为开放的技术平台,与车企形成“股权+技术”深度绑定。
知情人士透露,余承东虽不再担任车BU董事长,但仍是引望副董事长,未来将更聚焦鸿蒙智行的生态布局。换言之,华为正通过分工优化,让余承东回归其擅长的消费者业务主战场。
二、余承东的“车BU成绩单”:从亏损到盈利,问界成爆款引擎
回顾余承东执掌车BU的三年,可谓“逆袭”不断。2024年,华为车BU首度实现盈利,鸿蒙智行全年交付新车44.5万辆,问界品牌更以38.94万辆销量贡献主力,同比暴涨267.96%。问界M9在2025年前三个月销量达2.33万辆,单月均价超50万元仍供不应求。这些数据背后,是余承东推动的“智选车模式”成功打通华为技术与车企制造的闭环。
不过,赛力斯2025年一季度整体销量同比下滑46.31%,也暴露出单一合作车企的风险。这或许正是华为加速开放引望平台、引入更多车企股东的关键动因。
三、华为造车“下半场”:技术开放,生态为王
引望的成立,被视为华为车BU“去余承东化”的关键一步。新平台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挂帅,长安、赛力斯等车企高管进入董事会,形成“华为技术+车企需求”的协同体系。未来,引望将作为独立实体,向全行业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解决方案,目标直指“智能车时代的博世”。
对消费者而言,这一调整意味着更丰富的选择:鸿蒙智行继续深耕高端智能车市场,而引望则通过技术赋能,降低更多车企的智能化门槛。正如余承东所言:“华为不造车,但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四、余承东“轻装上阵”,终端业务能否再创神话?
卸任车BU职务后,余承东的精力将回归终端BG。2024年,华为手机强势复苏,Mate 60系列生命周期销量突破2000万台,而即将发布的鸿蒙星河版系统、折叠屏新品等,仍需其主导攻坚。知情人士称,此次调整是华为内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治理逻辑体现。
结语:华为的“加减法”哲学
从余承东的职务变迁,可窥见华为战略的清晰脉络:做减法聚焦核心优势,做加法扩大生态联盟。车BU独立运营、引望股权开放,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从“单打独斗”转向“群狼战术”的关键一跃。而余承东的回归,则让消费者对华为终端业务的创新充满期待——毕竟,那个喊着“遥遥领先”的男人,从未让人失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