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跨界造“人” 他们不甘于“当牛做马”| 评论

    中国汽车报头像中国汽车报头像
    中国汽车报04-04

    3月17日,汽车零部件上市厂商福达股份发布公告称,拟收购长坂(扬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坂科技”)35%的股权,总计将投入1.05亿元。此外,福达股份还计划与长坂科技共同出资设立“福达长坂机器人零部件合资公司”,福达股份将认缴出资7000万元。

    汽车行业跨界造“人”的风,终于吹到了供应链,真是让笔者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速度,各地、各行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切与急迫。在此,笔者想分析下汽车供应链造“人”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笔者认为汽车供应链企业加入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混战”,从供应链企业的业务逻辑上,是比较“顺”的。在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大量环节是高度自动化的,并且随着工艺、设备的革新,工艺、工序的自动化水平还在不断提升。从一些生产环节来观察,自动化水平越高,对产品一致性、质量品控就越有保证。所以,在过往,就有不少汽车供应链企业针对自己的工序,自研或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发了专用的“机器人”。有一定代表性的当属KUKA。这个在汽车行业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生产系统供应商,在2022年完成被美的的收购,而美的自己的汽车业务则服务于蔚来在内的不少汽车行业耳熟能详的品牌。从这样的业务逻辑上来看,供应链企业在专用的生产类工业机器人,向前再进一步到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其次,汽车供应链企业实际上与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制造,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与复用可能。在汽车行业长期的历练与摸爬滚打,汽车供应链企业都在某一领域具有自己的专精特长。可以说,现在汽车供应链细分领域的龙头,都是把该领域做到了“极致”。这个极致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速度,不仅是根据企业需求的定制化开发,更是极致地成本管理。无论是冲压、焊装、涂装还是最近兴起的一体化压铸、CNC加工,抑或是电子电器架构开发、应用软件设计,这些机器人设计生产也能用到的技能,可以说,汽车供应链企业相对处于冗余状态。更何况,极致的成本管理也能助力机器人迅速走下产线、走入市场。

    第三,还是得分析分析,机器人这个赛道的风险。从特斯拉展示的Optimus“拧螺丝”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确实有一定的应用。目前汽车行业跨界“造人”的努力中,也有不少瞄准了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但是这一领域的市场,并没那么“巨大”,至少和走入家庭相比,这并不是一个想象力非常大的市场。所以,在笔者看来,跨界造“人”最大的风险是需求、规模化不及预期,场景应用单一。不过,好消息是,人形机器人在生活中,尤其是助老、助残等领域的应用可谓前景广阔。而这同样也是个挑战。当下自动驾驶的很多技术路径可以复用到人性机器人领域,但前提是自动驾驶先得“整明白”了。而从当下的技术实践来看,距离这一目标,汽车领域依然有不短的路途。

    不过,往好处想,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上众多企业有了“机器人”加持,是不是日子就能比单纯为车企“当牛做马”好过一些呢?

    文:马鑫 编辑:黄蓓 版式:王琨

    给小编加个鸡腿!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