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当前智能驾驶领域常见的过度宣传词汇及表述,这些术语往往模糊技术边界或夸大实际能力,需谨慎辨别其真实含义:
一、暗示“完全替代人类驾驶”的表述
- “解放双手”、“零接管”
宣称驾驶员无需干预驾驶,甚至可脱离方向盘(如展示车内睡觉、吃饭画面)。 - “纯无人驾驶”
销售人员口头承诺车辆在高速/高架场景下“无人驾驶”,实际仍为L2级辅助驾驶。
二、夸大系统成熟度的模糊术语
- “L2.5级”、“L2+级”、“无限接近L3”
虚构介于L2与L3之间的级别,暗示技术远超实际能力。 - “高阶智驾”、“拟人化驾驶”
用“老司机体验”“丝滑变道”等拟人化描述掩盖算法缺陷。
三、不切实际的场景覆盖宣传
- “全场景适用”
宣称覆盖停车场、城市道路、高速等所有场景,忽略天气/复杂路况限制。 - “全国道路通用”
未说明高精地图覆盖区域限制或需频繁人工接管的现实。
四、技术参数与功能误导性包装
- “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
强调硬件堆砌,却回避传感器在雨雪、强光下的失效风险。 - “视觉算法”、“超分辨率占用网络”
用技术术语混淆视听,掩盖实际识别能力不足。
五、淡化责任的“期货式承诺”
- “未来OTA升级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承诺通过软件升级解锁高阶功能,未提及硬件限制或法规不确定性。 - “安全冗余超越人类”
强调传感器“多重保障”,忽视极端情况下系统误判风险。
六、功能命名误导
- “自动泊车”、“自动变道”
将辅助功能命名为“自动”,弱化人工监控必要性。 - “城市领航”、“智能导航辅助驾驶”
暗示城市道路全自动通行,实际需驾驶员全程接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