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是汽车行业研发工程师,曾服务于某合资车企,现跳槽至某国产车企。
酒后谈及现在汽车行业的降价潮,他开启了简单直接又暴力的吐槽模式。
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新车开发周期越来越短
原来在合资车企时,开发一款车的周期是三到四年,从立项到车辆上市销售,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如今很多车型,直接把开发周期缩短到了一年,甚至10个月。常规讲,车辆最起码要做冬测和夏测,如今10个月的时间,怎么测?
由此导致大量的可靠性、耐久性的验证无法完成,对识别出的问题或者潜在风险,也没有纠正的窗口和时间。只能硬着头皮上,与其解决产品问题,不如解决出问题的车主,毕竟短期内,很多问题并不会暴露出来,即使出了问题,解决的成本也不高,往往低于开发阶段的处理成本,等出了三包期,就没事了。
供应商的水平越来越低
原来在合资车企的时候,配合的供应商都是国际或者国内一流供应商,不论是设计能力、过程控制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乃至于服务体系都是非常完善的,实力雄厚的供应商,可以让车辆的开发少走很多弯路。
如今的供应商,嘿嘿,只会来料加工,什么材料性能、设计理念、老化耐久性能,防错设计,统统不懂。更有甚者偷摸摸换材料,和把产品外包出去,屡见不鲜。根本不要谈体系,因为压根就没有体系,十几个人的小作坊就敢接汽车零件的订单,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
过度宣传越来越离谱
一辆XX车,两本山海经。曾经被普遍嘲笑的做法,竟然日嚣尘上。名字越来越高大上,实际上所谓的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都可以大大打上问号。
尤其是宣传上的各类展示的视频,或者测试类的结果,比如麋鹿测试、过减速带、香槟塔等等,试验条件一个字不提,试验次数更是秽若莫深,从数次失败的试验中,挑选成功的案例进行展示,甚至拉踩其他竞品。可谓是无耻之极。
负面新闻传播受阻
很多国产品牌,只能夸,不能批评,只要是批评的痛了,要么视频文章被下架,要么吃官司。
反观国际大品牌,人家十年在全球范围内打的官司,都没你一年打的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