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理想等诸多车企将每周公布销量数据视为惯例,车企高管因周榜排名公开互呛演变成舆论闹剧,中国汽车产业正陷入一场由数据驱动的集体焦虑。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建议车企停用周销量榜单、改用月度或季度数据。在笔者看来,倡议书犹如一剂清醒剂,撕开了行业“内卷式”竞争的表象,暴露出长期困扰产业的深层痼疾。这场看似针对数据发布的规范行动,实则是对恶性竞争集体忍无可忍之后的一次迎头痛击。
统计销量数据的意义,本意是对工业生产的指导,让企业有计划制定生产节拍,从而合理规划产能并预测市场供需关系。但销量数据作为一个可直观量化的指标,也被车企当作自家产品市场表现出色的直接力证。在如今“销量即正义”的市场竞争中,销量数据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一些厂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口径不明、统计周期短,或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发布,不仅给消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迷雾,更催生了行业信任危机:某新势力车企单周销量激增300%的数据背后,可能是向经销商压库的短期操作;某传统车企某款车型突然登顶周榜榜首,仅因区域性促销活动释放了库存。笔者经历过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则是某车企发布新品时有企业人员让笔者参与下订单,“帮我们充个数,‘大定’3天之内可全额退回。”所谓“充数”即指新车上市数小时后的预订数量,“后面销量好不好客观因素很多,但至少短期之内要好看。”该企业内部人士表示。
碎片化数据的泛滥如同脱缰的野马,在车企的竞争中肆意狂奔,将行业拖入“内卷”的漩涡,其导致公众与市场研究机构难以分辨真实趋势,统计口径的混乱更让行业陷入“罗生门”困境。
选择性披露的“数据魔术”直接误导消费者决策,使本应客观反映市场热度的销量数字异化为营销话术的装饰品。当周销量、区域销量甚至未交付订单都被包装成“热销证据”,消费者逐渐失去判断真实供需关系的锚点。部分车企刻意混淆批发量与终端销量、营造虚假繁荣,既掩盖了渠道库存积压的隐患,也透支了品牌公信力。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数据失真正在扭曲市场调节机制,投资者依据被美化的销量报表追加产能投资,而终端市场实际消化能力却被选择性忽视,最终导致供需错配风险加剧。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直言“周榜没有意义”,吉利汽车高管抨击“惟数据论”的短视,这些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的反思,恰恰揭示出数据“内卷”对产业价值的侵蚀——当所有参与者都沉迷于数字游戏时,真正决定产业未来的技术储备与用户口碑反而被边缘化,长远来看无疑将削弱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可否认的是,倡议书的发布非常及时,但仅作为一项行业倡议,笔者认为其落地不会一帆风顺。由于缺乏有效约束,可以预见的是,部分依赖周榜吸引资本关注的企业,依然会继续发布“非官方”数据。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行业文化的重塑,当“惟数据论”的思维根深蒂固,即便规范了发布周期,车企仍可能通过其他形式的数字游戏制造噱头。要破解这种困局,亟需建立多方协同监督机制:行业协会应推动统一统计标准,监管机构需强化数据披露合规审查,媒体与用户群体也应提升数据素养,共同构建理性透明的汽车消费生态。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造车企业而言,自律与长远眼光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企业应认识到,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服务体验等核心要素,而非一时的销量数据。周榜逻辑下,车企热衷于制造“爆款”噱头,却忽视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冰箱、彩电、大沙发”虽能吸引短期关注,而真正构建起品牌忠诚度的,是企业对造车底线从一而终的坚持,是对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敢想敢为,是对技术攻坚克难的求索创新。
我们应该看到,当下车圈所需要的绝非是简单的数据周期调整,而是一场对竞争模式的范式革命。将评估维度从周度拉长至月度乃至季度,本质上是在倒逼企业放弃对瞬时排名的执念,转而聚焦长期战略价值的创造。当行业不再被周销量数字“绑架”,当媒体回归专业主义本位,当政策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完成从“大”到“强”的转变。
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汽车业者也需要明白:周榜上的数字终会消逝,但技术沉淀的复利、用户口碑的积累、生态体系的完善,将决定未来10年全球汽车版图的重构。这或许正是倡议书背后的启示:真正的产业竞争力,必然建立在超越数据的价值创造之上。
文:张海天 编辑:郭晨 版式:王琨
给小编加个鸡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