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内卷”现象愈演愈烈,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恶意抹黑对手等乱象频发,导致行业利润率从2020年的6.2%跌至2024年的4.3%,远低于工业整体水平。这种无序竞争不仅挤压企业利润,还可能因低价策略引发产品质量隐患,甚至阻碍技术创新。为此,政府自2024年起逐步强化整治,但学者也提醒需警惕“一刀切”政策对市场活力的影响。
政府出手:整治乱象,引导良性竞争
202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等推出四大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打击市场乱象、推动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合作。例如,行业协会叫停销量周榜发布,减少企业为短期排名盲目降价;工信部则开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打虚假宣传和黑公关。这些举措旨在遏制低水平竞争,引导行业转向技术突破与高质量发展。

行业共识:创新与全球化是破局关键
多数车企支持整治。雷军、李书福等企业家呼吁以差异化技术(如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打破同质化竞争,反对抄袭和低价倾销。同时,行业强调需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资源的扭曲配置,并通过全球化布局(如海外研发基地)缓解国内压力46。
争议与风险:过度干预可能抑制创新
学者指出,政策需精准把控边界。价格竞争本是市场调节手段,若过度限制可能削弱企业应变能力。此外,地方政府的盲目招商曾加剧产能过剩,未来整治需更多依赖制度性引导(如统一技术标准),而非简单行政干预。技术创新领域(如自动驾驶)尤其需要宽松环境,过严的准入审查可能阻碍探索8。

未来方向:长效机制与多方协作
根治“内卷”需建立长效机制:
- 制度设计:修订市场准入规则,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 分层监管:严打恶意倾销,但保留合理价格调整空间;
- 行业自律:协会制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标准,推动质量竞争;
- 地方改革:禁止财政优惠干预市场,转向支持基础研发与充换电设施建设。
结语
“反内卷”并非否定竞争,而是推动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通过平衡监管与市场活力、技术创新与规范引导,有望跳出低效内卷,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