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村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宁区,紧偎古都,交通便捷。

今日,我驾车从紧邻的镇江句容市区出发,向西穿越土桥,淳化,索墅等几个古集镇,直奔佘村。满心期待着挣脱城市钢筋水泥的束缚,去吮吸泥土青草的芬芳;去听牛背上牧童的悠扬的短笛;去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般的农耕生活。未见其人,早已先闻其声。慕名打卡网红古村落,不自觉想起陶渊明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安静祥和的小乡村生活景象。

驱车十几公里,导航提醒,本次导航结束。佘村已到了么?抬眼四望,村庄却无迹可循。在标示牌的引导下,我停车步行,走在不断向前延伸的彩虹道上,似乎慢慢进入了大山深处,道路两侧遍布高大的树木和密密的各种荆棘杂草,也偶有一朵朵小野花夹杂其中。绚烂的彩虹道引导着我蜿蜒前行,好久却看不见村落的影子。


一弯又一弯后,一个在大山怀抱中的小村落远远地若隐若现。真应了那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山峦苍茫而深邃,白墙黛瓦的小村落隐于其中,远远望去那就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卷。

走进大山深处的古村,我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代。“金陵古风第一村”名不虚传,拥有600年历史的古村中,古宅、古祠、300年的古井、500年的古树等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村中保存着大量民末清初的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潘氏宗祠和住宅保存了徽派建筑风格,且融合了南京的地方建筑特色,端庄大气,设计精巧。房顶上的防火墙,大门两侧的青石户对,高高的青石门槛,门楼上的砖雕石刻无不叙述着从古到今的这一段历史。村中的青石板路踩出的是古风和古韵。佘村不是“村“,她是一段沉淀的“历史”。


小村落充满了生活气息。龙出没乐园里孩子们玩的乐此不疲;九龙广场上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彩色的小风车在风里使劲的呼呼转着圈,转出了一道道彩虹;咔嚓咔嚓…广场旁的油菜花田里拍出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集市上熙熙攘攘,忙碌有序,讨价还价的,卖鸡买鸭的…这就是生活;走进农家乐,品尝地道的农家菜,咬一口香喷喷的农家饼,朴实无华却也余味无穷。羊肉串的滋滋香味引来了小土狗的馋涎欲滴,跟在身后眼巴巴地摇尾乞怜。佘村不是“村”,是人生百态的“生活”。



佘村自然风光极美,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小小村落点缀于湖光山色中,融为一体。村旁的湖水清澈见底,春天的风吹绿了柳叶儿,正是“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随手拍拍,即为美景,映入眼帘的,都是极美的画卷。有点小资情调的我悠然陶醉于其中,放慢脚步,放松身心,享受这里的绿水青山,感受这里的宁静和安详。今日,我逃离城市,隐于乡野,与世无争,与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构成的小村落一起低调内敛。佘村不是“村”,是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听说佘村每年能接待游客20万人,旅游收入超2000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她成为了周边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让其成为了美丽乡村的新名片,从名不经传的山野小村成为了旅游网红村。现代旖旎的风光和古韵特色相融合吸引到了周边的友友们,放慢脚步,纷纷来此体验慢生活。周边的纵横的阡陌散发着甜甜的乡土气息,路旁的沟壑里可体验摸鱼捉虾的乐趣,咖啡厅里点一杯咖啡可细品其中滋味,有时也可体验一把迪厅的劲爆音乐带来的律动。佘村不再是“村”,她不再“村”里“村”气,她是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的美丽乡村,是爆款的“旅游网红”。






今日匆匆,有“小三峡“之称的十里长山凹和具有雅丹地貌的龙山采石场未及亲临其境,有点遗憾。但我相信,有缘终会相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