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安庆衡:从油电之争到共生共荣 共筑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 专论

    中国汽车报头像中国汽车报头像
    中国汽车报03-25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宏大版图中,油电之争正书写着波澜壮阔的篇章,而中国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所谓油电之争说的就是燃油车和电动车两种产品形态之争,是两种产品发展路线之争,两种产品市场之争,也是两种产业发展的未来之争。笔者试图通过一些数据和事实做一些论证,以便引起行业的广泛讨论和交流。

    一、 油电之争的产品形态

    油电之争的争论最早发生在产品形态上。很长一段时间,电动汽车产品在初次购买成本、可靠性、续驶里程、充电便利性、技术成熟度等方面与传统燃油车存在不小差距。燃油车则在环保性、维护和使用成本、驾驶体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与电动汽车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差距。随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动汽车的产品优势正在被市场所接受。特别是最近十余年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显现了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和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中国已经取得了新能源汽车革命上半场的胜利。

    二、油电之争的发展路线

    早在21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就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设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旨在抢占未来交通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在其后的一些年,一些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也没有大的变化。

    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中国于2000年左右开始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和若干重大项目的支持以及各省市区、各领域、各大型活动的全面推广,中国的电动汽车从实验室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年销量超过千万辆的成熟产品。

    随着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等多方面的优势,欧美等国的绿色低碳和新能源战略做了些调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立即撤销了对电动汽车的强制令;3月4日欧盟宣布今年减排不达标的车企暂不必缴纳罚款;德国正在将过去以绿色环保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做一定的修正。但是,欧盟并未改变“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还在讨论如何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总之,国外的油电之争还未平息,最终路线还有争议。

    值得庆贺的是,在这股全球浪潮中,中国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一方面,中国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制定长期规划,从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到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全方位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与消费。另一方面,也没有忽视传统燃油车的升级改进。通过严格的排放标准倒逼企业提升燃油发动机效率,发展先进的燃油技术,推动传统燃油车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这种“两手抓”的战略,既顺应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又立足国内汽车产业实际,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油电博弈中赢得了主动。

    三、油电之争的市场表现

    当前汽车市场,油电博弈塑造了中国独特的产业生态。在销量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逐年攀升。然而,传统燃油车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广泛的市场认知和成熟的配套设施,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商用车领域和部分对续驶、加油便利性要求较高的地区,燃油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品牌竞争格局上,新兴势力与传统车企转型后的新能源品牌激烈角逐。燃油车市场则是各大传统汽车巨头的主场。此外,汽车后市场也受到油电博弈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电池回收等新兴业务蓬勃发展,与传统燃油车的维修保养、油品销售等业务共同构成多元化的后市场格局。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2024年1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63.5万辆,同比增长12.0%;全年累计零售2290万辆,同比增长5.5%。其中12月常规燃油车零售133万辆,同比下降5%;1~12月常规燃油车零售1066万辆,同比下降15%。12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接近50%,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市场占比很接近。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2024年全年中国汽车产销中油车还是占大头;

    (2)油车还在继续退出,市占率已下降至接近50%,同时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明显放缓;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升,全年渗透率在向50%靠近。

    很显然,两种车长期共荣的状态是常态,但总体上电车优势相对较大,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可以预见,经过进一步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就是广义的电车,从2025年开始肯定超过燃油车,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2030年电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60%以上、2050年占70%应该没有问题。

    四、油电之争推动了

    中国混合动力的发展

    随着充电设施建设的进步和电池技术水平的提高,电车的里程焦虑等问题在逐步缓解。而且,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助推了中国混合动力的发展,包括当初不少人不看好的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REV),都超出想象地发展起来了。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我国近年来销量持续增长的产品。新型PHEV由于其比纯油车更强的经济性、比油车更好的驾驶感和科技感、没有纯电动汽车(BEV)的里程焦虑而更受消费者欢迎。而增程式由于其续驶能力和使用便利性也很受消费者欢迎。

    在全球,混合动力技术也已成为重要的过渡方案,如本田的i-MMD混动系统、通用的Volt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此外,氢燃料、生物燃料、合成燃料等新型燃料的研发应用,也为传统燃油车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60%,较去年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40%, 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增长迅速,弥补了纯电动汽车的占比下降,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

    与中国市场表现类似,德国市场电动汽车的销量出现下滑之时,日本车企大力推广的节油混动汽车销量在迅速增长,2024年11月日本丰田节油混动车在德国的销量猛增1倍。

    加上政策加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混合动力发展前景一定很好,各个企业应该做好布局。但从更长远来看,混动还是在逐步减少的,各个企业同样要做好规划。

    五、油电之争的产业未来趋势

    过去20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在政策大力扶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迅速崛起。

    技术创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信的源泉。电池技术不断突破,续驶里程持续提升,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和成本上优势明显,三元锂电池则在能量密度上表现卓越。自动驾驶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从上游的锂、钴等关键原材料开采,到中游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制造,再到下游整车生产,中国构建了全球最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在中国巨大的竞争优势面前,欧美电动汽车显得竞争乏力,也确实放缓了发展速度,以便尽可能多地发挥它们过去发展燃油车积累下来的优势。但这完全不应该成为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由。

    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际能源署石油市场分析师夏兰·希利介绍说,在中国人收入增长、汽车保有量增加的同时,2024年汽油需求量下降了约1%,而且今年的下降速度会更快。这真是大好事,这与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是直接相关的。

    在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多元化能源解决方案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新能源汽车领域,纯电动汽车技术将会持续精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充电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成为研发重点。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在稳步推进,其零排放、加氢时间短、续驶里程长的优势,被视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传统燃油车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提升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

    靠传统燃油车实现盈利与油车逐步退出并不矛盾。这种形势利用好,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支持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快速发展。当油车和新能源车取得平衡,企业会继续稳定发展。

    六、油电之争的中国战略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处于深度变革期,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博弈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如何解决油电之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正确决策。但不管怎样决策,在中期之内,中国燃油车与新能源车肯定是一个协同发展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各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确实走在世界前面, 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心,应该坚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 坚持“两手抓”的战略,顺应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真正搞好。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化解油电之争:

    第一,油电共生共荣是汽车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企业层面看,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实施油电并举战略,如大众集团在大力发展ID.系列纯电动汽车的同时,不断优化传统燃油车产品线,并加大混合动力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油电技术共享与协同发展,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产业生态构建上,油电协同有助于完善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电池回收、充电桩制造等新兴产业,传统燃油车产业的升级则促进零部件制造、油品质量提升等相关产业进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政府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政策法规,促进油电协同发展。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筹规划加油站与充电桩布局,推动加氢站建设。

    第三,油电之争本质是能源革命与产业话语权的争夺。

    中国凭借政策定力、技术储备与市场规模,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展望未来,汽车产业将在油电共生共荣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新能源车将承载主导智能化、零碳化的核心使命,一定会继续大发展。与此同时,燃油车不会消失,但将被重新定义为“细分市场选项”,去满足一些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在这场变革中,战略耐性与技术创新对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发展都缺一不可。都会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球交通出行带来更多创新与变革。

    (作者安庆衡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文:安庆衡 编辑:孙焕玉 版式:李沛洋

    给小编加个鸡腿!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