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之后,业内一种吹捧的声音喧嚣尘上,认为这项技术让全固态电池失去了等待的价值。

理由是,1000kw, 5分钟400公里补能的高效率。当充电跟加油一样便捷之后,纯电车已经不需要固态电池来增加续航,只要能跟燃油车相当即可,甚至还能够把电池容量做得更小,节省成本。

在业内的观点看来,固态电池的研发目的是什么?就是电池续航与补能效率。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远超液态锂电池250Wh/kg-300Wh/kg的水准。也就是说,固态电池能够在更小的体积下实现更长的续航表现。
但e平台闪充技术通过全域千伏高压架构(1000V电压+1000A电流+1000kW功率),实现5分钟补能407公里的“油电同速”体验。这一速度直接消解了用户对“续航里程”的焦虑——即使固态电池能将续航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理论能量密度500Wh/kg),当充电时间与燃油车加油相当,用户对“超长续航”的需求优先级将大幅降低。
甚至认为,面对闪充技术的冲击,车企与电池厂商对固态电池的研发还要不要推进面临战略选择,很可能导致各家固态电池战略胎死腹中,因为如果继续押注固态电池,需承担高昂研发成本,比如丰田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已超百亿日元,也面临量产不确定性。

其次是,闪充技术依赖高导电碳包覆负极和薄涂布工艺,推动液态电池材料升级,而固态电池所需的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因毒性、工艺复杂等问题进展缓慢。
因此如果是这样,反而不如像比亚迪这样,转向闪充基础设施的竞争。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说,闪充让固态电池的必要性减弱了。
但从目前固态电池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外都在强力推进,固态电池成为公认的下一代电池首选方案,日韩欧美都将开发固态电池放在了国家产业战略的高度,欧洲研究人员也已经开发出了新固态电池原型。

2023年7月,丰田宣称将于2027年向市场投放配备“全固态电池”的纯电汽车,充电10分钟,行驶1200公里。
去年台湾辉能在10月14日在巴黎车展上宣布推出了全球首款100%硅复合负极的电动汽车电池,其快速充电能力可在5分钟内从5%充至60%,8.5分钟内达到80%的电量。充电12分钟能跑1000公里。甚至可以通过减少电池容量(从83kWh降至55kWh),可让车辆重量减轻300公斤。

在韩国方面,此前在韩国首尔举行的 SNE 电池日 2024 博览会上,三星展示了其最新的电池技术:一款电动汽车专用固态氧化物电池,续航里程近1000公里(600英里),并且可以9分钟快充到80%电量,使用寿命高达20年。

但如果我们认为兆瓦闪充更好,固态电池没必要研发了,这是一种短视。
首先固态电池的充电速度可提高几倍以上,而且不受温度限制;其次是能量密度翻倍,续航里程达到1000km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性、无腐蚀性、无挥发、不会漏液等特性,化学性质更稳定,穿刺后也不用担心自燃等安全问题。

也就是说,固态电池不仅在于续航更久,补能速度更快,其优势还包括重量更轻、由于热平衡更稳定而提高了安全性。闪充虽然快!但能量需要很大!安全性还有待观察。
其次兆瓦闪充本质还是基础设施的竞争。如果市面上所有的充电桩都支持1000伏、1000安充电,那没有任何问题,比亚迪推出1000伏快充,绝对是龙头中的龙头,可现在所有的充电桩都是多少千瓦的呢?家充是7千瓦、15千瓦,公共充电桩是30千瓦、60千瓦的。有这么厉害的技术,场景不允许他使用啊!
比亚迪说要建设4000多座超充站,但也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比亚迪规划建设的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相对于全国近11万座加油站的数据显然不够看,兆瓦的充电站别说全国普及了,能五六年内在服务区普及都是非常乐观的预期了,平均下来每个城市的充电桩能有多少呢,县级市何时普及也是个问题,使用场景大打折扣。
而且3~5年之后,也基本到了各大厂商的固态电池量产节点了。因此,如果固态电池被验证成功,兆瓦闪充可能就成为过渡方案了。
当然了,固态电池同样要依赖专用的充电设施,闪充技术通过智能升压和双枪充电兼容现有快充桩,而固态电池需要专用的高功率充电设施。一种可能性是固态电池可能退守超高端市场(如售价5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型、航空器电源),而主流市场将被闪充技术主导。
总的来说,闪充和固态电池不会冲突,况且用户在安全性、轻量化、续航能力和快充之间还是会选择固态,快充也是需要成本的,长续航半小时低成本在家充和高成本在加油站快充选择哪个大家心里都有数吧,除非长途远行需要。
再一个是要考虑闪充的电池衰减的问题,在闪充状态下,锂电池的寿命远比80千瓦,100千瓦状态下衰减的要快。第三个就是低温下锂电池的续航下降非常明显。而固态电池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带来的优势包括充电速度更快(正极)、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负极)、安全性更高(隔膜)、低温不怕电量跳水(电解液)、循环寿命更长以及对热管理的需求会降低,它更好的解决了现有的电池短板。因此,综合来看,固态电池是一种更长期、更稳定与更安全的方案,说它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不为过。

比亚迪的这项技术,与固态电池并不冲突,更像是一种固态电池到来前的过渡方案。现在中日韩欧洲美国都在固态电池大力投入,在量产进度上,目前丰田、日产、三星SDI等企业的全固态电池均已进入试制阶段,中国企业不再具备先发优势,甚至局部已经开始落后。

虽然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但固态电池是下一个阶段的关键节点,对于固态电池的这种竞争现状,过渡期的闪充方案也是一种创新模式,某种程度上让固态电池的需求没那么迫切了。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市场与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强大的工程师队伍,最充裕的资本与技术布局,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在固态电池上依然掌握战略主动。在此之前可以试错多元化路线,但说闪充颠覆固态电池,还是太早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