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3·15晚会落下帷幕,卫生巾翻新、奶茶食材过期等乱象引发热议,但令人意外的是,此前舆论预测的多个高风险汽车品牌集体“缺席”。这并不意味着汽车行业已实现规范,反而暴露出消费者维权之路的复杂性与行业顽疾的隐蔽性。本文结合行业投诉数据与潜在风险,解析哪些品牌或成“漏网之鱼”。

智能驾驶争议:技术跃进背后的安全悬疑
尽管新能源车未登晚会舞台,但不少新势力品牌的智能驾驶功能投诉量持续攀升。也有不少产品被曝AEB失效导致事故,且事故中安全气囊未弹出,引发对“智能驾驶安全冗余设计不足”的质疑。也有部分产品在红绿灯识别和急弯场景下频频失灵,车企却将责任归咎于“用户操作不当”,被指逃避技术缺陷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的宣传,宣传语中“完全自动驾驶”的表述与国内法规明确的“L2级辅助驾驶”存在本质差异,部分车主因过度信任系统导致事故,而车企至今未修正误导性话术。

传统车企沉疴:质量缺陷与售后黑洞
传统车企的顽疾同样暗流涌动。某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漏油、变速箱顿挫问题在2024年召回后仍未根治,近三月投诉量环比增长38%。某品牌被曝以山寨音响冒充原厂配件加装,涉嫌欺诈消费者。等等,还有不少类似案例。
售后领域更是重灾区。因配件供应延迟、4S店“小病大修”等套路被消费者集体投诉。某车主反映,车辆轻微剐蹭送修后被强制更换价值2万元的“受损”大灯总成,而保险公司鉴定显示原配件仅需修复。

新能源乱象:续航虚标与电池隐患
续航虚标问题已成行业典型——冬季实际续航不足标称值的50%,车企却以“实验室理想工况数据”搪塞。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动力电池:部分车企使用B品(次等)电芯组装电池包,导致充电效率骤降、电池寿命缩短,但通过软件篡改SOC(电量显示)掩盖缺陷。
充电桩领域亦存灰色地带。某第三方充电运营商被曝通过“虚标功率”骗取政府补贴,其120kW快充桩实际输出功率仅60kW,导致用户充电时间翻倍。

曝光不是终点,制度重构才是开端
315晚会的聚光灯之外,汽车行业的深层次矛盾仍需制度性破局:建立第三方智能驾驶事故鉴定机构、强制公开电池电芯溯源信息、打破4S店配件垄断……唯有将“天天都是315”的理念融入监管常态,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摆脱“维权马拉松”的困境。漏网之鱼终将浮出水面,但代价不应由消费者承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