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美慧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柴文静
对于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而言,眼下的这场转型既需要战略定力,也必须与时间赛跑。
“我们在纯电动汽车方面并不晚,而是恰逢其时。”丰田欧洲营收管理负责人安德烈·施密特(Andre Schmidt)近日在慕尼黑会议上如是表态。
这揭开了这家日系巨头的转型方法论,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巨型压铸工艺导入的关键节点,以“适时”节奏推进电动化进程。
3月12日即将发布的欧洲专属纯电轿跑跨界车,正是这一策略的具象化呈现。新车不仅将首次应用特斯拉开创的巨型压铸技术,更预示着其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正式锁定2028年时间表。这些动作意味着,曾公开质疑“激进电动化”的丰田,正试图用技术突破重塑转型节奏。
然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预期,在技术路线摇摆与成本压力的叠加效应下,这场被冠以“适时”之名的转型,仍需直面来自产业迭代与中国竞争者的双重考验。
01
摇摆的路线与市场挤压

丰田的电动化转型始终在“激进”与“保守”间反复拉扯。
2022年,丰田以1048万辆的全球销量卫冕冠军,但纯电车型仅占2.45万辆。时任社长丰田章男(Akio Toyoda)多次公开质疑全面电动化,称其“被过度炒作”。
然而,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丰田被迫调整策略。2024年,其全球纯电销量目标从15万辆提升至19万辆,2025年计划翻倍至60万辆,但这一数字仍仅占其总销量的5.7%。
丰田的混动技术虽在2024年贡献了中国市场48%的销量,但其纯电平台进展缓慢。其首款纯电车型bZ4X因充电效率低、智能化不足等问题,被诟病为“油改电”产物。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已实现800V高压平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此外,丰田的电池成本劣势明显,其液态锂电池车型续航普遍低于600公里,远低于竞品。
政策压力进一步压缩腾挪空间。根据欧盟《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丰田需在2025年将欧洲市场纯电销量占比提升至20%-25%。为此,丰田不得不从特斯拉购买碳积分,单笔交易成本或超2亿欧元。
而在美国,IRA法案要求电动车电池组件50%以上在北美生产,否则无法享受补贴,这对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的丰田形成掣肘。
在应对欧美政策压力的同时,丰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显复杂,尽管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2024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分别达38.5万辆和37.7万辆,但主要依赖混动车型,纯电占比不足15%。
02
丰田的押宝
面对困境,丰田试图通过技术突破与本土化战略扭转局面,丰田押宝固态电池、压铸工艺与中国基地。
固态电池被视为丰田技术突围的核心。
2024年11月,其全固态电池通过日本经济产业省认证,计划2026年启动量产,2028年搭载于量产车。该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800公里。为降低当前高达400美元/kWh的成本(液态电池约100美元/kWh),丰田与出光兴产合作建设年产千吨的硫化锂工厂,目标是2028年将成本压缩至150美元/kWh。
不过,中国对手的进展更快: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500Wh/kg凝聚态电池,而比亚迪半固态电池已装车试验。
同时,丰田借鉴特斯拉一体化压铸工艺,计划用巨型压铸机制造车身部件,以降低30%的组装成本并缩短生产周期。该技术将首次应用于3月12日发布的纯电轿跑跨界车,该车定位高端,对标保时捷Macan EV,搭载L3级自动驾驶和异形方向盘设计,续航预计达到700公里。

在押注技术突破的同时,丰田对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尤为关键。在中国市场,丰田则是增长与隐忧并存。
2024年,丰田中国销量为190万辆,电动化车型占比为48%,但纯电占比不足10%。这份成绩依赖于“国补+厂补”政策刺激,以及汉兰达、凯美瑞等燃油车基盘用户转化。然而,随着中国国产高端纯电车型崛起,丰田的品牌溢价正被稀释。
今年2月,丰田宣布在上海金山区独资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及电池研发公司,计划2027年投产,目标将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反馈速度提升50%。(详见《不在中国造的豪华品牌,世上再也没有了》)同时,丰田在中国加速推出新车型:一汽丰田bZ3C将搭载L2++级智驾系统,广汽丰田铂智3X以低于20万元的售价冲击大众市场。
对于丰田来说,机遇仍然存在,那就是混动市场的时间窗口。中国新能源市场仍存在大量“燃油车惯性用户”,凭借THS II混动系统的高效口碑,丰田2024年混动车型销量增长36%。若能在2025-2027年窗口期内完成纯电技术迭代,丰田或可复制其在混动领域的成功。
丰田的“适时”转型,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革命。
固态电池、巨型压铸与上海基地构成其三大支点,但成本、市场接受度与竞争对手的碾压式创新仍是巨大挑战。若能实现快速转型,丰田或重塑全球电动车格局;若转型缓慢,其全球销冠的座位或许也将不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