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闲话汽车08: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零部件头像汽车零部件头像
    汽车零部件03-03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50-1965 年)

    一汽建成:1950 年 3 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开展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前期准备工作。1953 年 7 月 15 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 年 7 月 14 日,第一批解放牌载货汽车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

    轿车诞生:1958 年 4 月,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 “东风” 在一汽诞生。同年 8 月,第一辆红旗牌 CA72 高级轿车试制成功,成为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用车。

    基地形成:“大跃进” 运动中,形成了南京、上海、济南和北京 4 个较有实力的汽车生产基地,如南京汽车厂生产跃进牌货车,上海汽车厂生产上海牌轿车等。

    成长阶段(1965-1980 年)

    三线建厂:1964 年开始筹划发展军用越野车,建设二汽、川汽、陕汽 3 个三线汽车厂。二汽历经多年建设,1975 年 2.5 吨越野车投产,1978 年 5 吨载货车正式生产。

    产能提升: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等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地方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

    开放合作阶段(1981-1999 年)

    格局改变:汽车工业顺应改革开放大势,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 “缺重少轻” 的生产格局。

    轿车起步:通过与国外合作,轿车工业开始起步,上海大众等合资企业成立,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主萌芽:一些自主品牌开始探索发展,如吉利、比亚迪等企业逐渐崭露头角。

    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规模剧增:2002 年突破 300 万辆,2003 年突破 400 万辆,2004 年突破 500 万辆,2009 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 1000 万辆大关,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新能源崛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了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2018 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新能源汽车产销榜首位。

    技术突破: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等技术不断发展,汽车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

    “十五” 计划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显著变化与成就,具体如下:

    产销高速增长:国内汽车年产量从 2000 年的 207 万辆提高到 2005 年的 560 万辆(预计)。其中轿车年产量从 2000 年的 60.7 万辆提高到 2005 年的 275 万辆(预计),5 年翻了两番多。

    产品结构优化:轿车比重显著提高,2000 年轿车仅占汽车总产量的不到三分之一,2005 年预计接近 50%。客车增幅远远超过货车的增长幅度,在客车中,小型和微型客车增幅更加明显。

    产业集中度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十大汽车厂家产销比重已经占到 83% 以上。

    企业规模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 2005 年底,十大汽车厂家中的前五名销量都将超过 50 万辆。

    新产品大量推出:5 年内国内推出的新车型达数百种,国产汽车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出口高速增长:汽车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2005 年汽车产品出口额可望首次超过进口。

    产业结构调整:国内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私人购车成为市场消费主流,乘用车特别是轿车价格大幅下降,逐步趋于合理,甚至有些车型低于国际价格,进口汽车由以前的数量补充转变为品种调剂,并且在 2005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汽车产业的冲击,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背景与目的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 2008 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全行业产销负增长。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09-2011 年。

    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积极消费政策、推进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等,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扩大内需,注重财税政策激励与消费环境改善相结合;坚持结构调整,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改造传统产品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相结合;坚持产业升级,注重工业发展与服务增值相结合。

    规划目标

    产销增长:2009 年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 1000 万辆,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0%。

    消费环境改善:建立完整的汽车消费政策法规框架体系等,建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需求结构优化:1.5 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 40% 以上,1.0 升以下小排量车市场份额达到 15% 以上,重型货车占载货车的比例达到 25% 以上。

    兼并重组进展:形成 2-3 家产销规模超过 200 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 家产销规模超过 100 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自主品牌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 40%,其中轿车超过 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 10%。

    电动汽车规模:形成 5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 5% 左右。

    整车研发提升:自主研发整车产品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零部件自主化: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

    主要任务

    培育消费市场: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清理取消不利于小排量汽车发展的规定。

    推进产业重组:鼓励大型汽车企业全国范围内兼并重组,支持区域内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自主创新:建立整车设计开发流程,提高传统乘用车技术水平,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制订相关目录,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产业化,发展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

    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等产业化,掌握关键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

    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在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加快发展汽车研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服务业,支持建立汽车金融公司。

    政策措施

    减征乘用车购置税:2009 年 1 月 20 日至 12 月 31 日,对 1.6 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按 5% 征收车辆购置税。

    开展 “汽车下乡”:2009 年 3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对农民购买 1.3 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等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调整补贴政策,2009 年补贴资金总额由 6 亿元增加到 10 亿元。

    清理取消限购规定:清理取消限制汽车购置的不合理规定。

    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修改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支持建立汽车金融公司。

    实施效果

    销量大幅增长:2009 年国产汽车产销双超 1300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46%,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

    结构优化调整:1.6 升以下轿车和微型客车销量增长 71%,增长贡献度达到 70%,小排量汽车、自主品牌汽车比例明显提高。

    产业集中度提高:广汽入股长丰、长安汽车重组中航汽车等,排名前 10 家汽车集团市场占有率提高了 4 个百分点,达到 87%。

    经济效益好转:汽车行业经济效益出现好转,2009 年主流汽车企业无一亏损。

    带动相关产业:带动了钢材、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内需,扩大了就业和税收。

    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机遇、政策支持:政府持续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如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刺激消费市场。工信部也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探索开展汽车碳排放、汽车动力蓄电池碳足迹管理等,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提供技术支撑。如 DeepSeek 的出现,有望加快智驾模型迭代升级,提高智驾能力的上限与精度,开启汽车行业智能化 “抢位战”。

    市场需求增长:国内汽车消费火热复苏,增换购逐渐成为存量市场增长的主动力。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新技术的接纳程度较高,为汽车企业的产品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出口市场扩大:中国汽车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24 年出口量 585.9 万辆,同比增长 19.3%。中国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布局海外高端市场,“量价齐升” 的出口态势为企业带来更丰厚利润。

    产业体系完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批汽车产业集群,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协同创新。

    投资吸引力增强:新能源汽车投资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波动性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2023 年投资金额回升至 372 亿元。未来,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用户接受度的提高,投资吸引力将继续增强。

    挑战也是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另一个焦点。

    国际竞争加剧: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贸易壁垒对中国汽车出口形成制约。日本氢燃料电池、欧洲固态电池研发加速,在下一代汽车技术领域与中国形成竞争。

    供应链风险:全球芯片短缺、锂矿价格波动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可能影响汽车生产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

    技术迭代压力: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国部分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软件、芯片等方面仍有不足。在新一代电池、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需要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

    市场竞争激烈:2024 年汽车行业 “价格战” 加剧,超 200 款新车型卷入降价潮,单车平均降价幅度达 9.2%,汽车全产业链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行业内卷严重,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和产品升级来提升竞争力。

    基础设施不足: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不断推进,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不足,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消费者购买意愿。

    行业秩序有待规范:部分企业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主要的汽车公司与品牌众多,国有汽车集团如

  • 上汽集团:国内规模领先的汽车集团,旗下合资品牌有上海通用(包含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等)、上海大众(包含大众、斯柯达等)、上汽通用五菱等。自主品牌有荣威、名爵等16。
    • 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合资品牌有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汽车(包含标致、雪铁龙等)等。自主品牌有东风风神、东风风行、东风风光等16。
    • 中国一汽集团:合资品牌有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丰田等。自主品牌有红旗、一汽解放、一汽奔腾等146。
    • 广汽集团:合资品牌有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菲克等。自主品牌有广汽传祺等16。
    • 北汽集团:合资品牌有北京现代、北京奔驰等。自主品牌有北汽绅宝、北汽幻速、北汽威旺、北汽昌河、福田汽车等146。
    • 民营汽车企业如
    • 吉利控股集团:拥有吉利、几何、睿蓝等自主品牌。还收购了沃尔沃汽车、领克、Polestar、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等国际品牌9。
    • 长城汽车:中国 SUV 和皮卡领域的领军企业,主要品牌有长城、哈弗、WEY、坦克等367。
    •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优势明显,产品涵盖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主要车型系列有唐、秦、宋、元等6。
    • 奇瑞汽车:产品包括轿车、SUV、MPV 等,旗下有奇瑞、捷途、星途等品牌,知名车型有艾瑞泽、瑞虎等69。
    • 江淮汽车:集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品牌有江淮、安凯客车等,产品有瑞风、瑞风 S4 等26。
    • 另外还有长安汽车:产品线丰富,涵盖轿车、SUV、MPV 等细分市场,合资品牌有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等,自主品牌有长安欧尚等69。
    • 中国重汽集团:重卡行业的领军企业,以黄河品牌为代表,专注于重型汽车产品16。
    • 华晨汽车集团:曾拥有中华、金杯以及华晨宝马等品牌16。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