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3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共同发布公告,宣布正式终止此前签署的合并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三家车企合并计划彻底流产,原本有望诞生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也化为泡影。
去年12月23日,本田与日产签署谅解备忘录,正式开启合并谈判,计划通过共同出资成立控股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合并完成后,新集团年销量预计超800万辆,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三菱汽车随后也加入探讨,三方于同年12月24日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拟探索协同整合的可能性。
然而,仅仅一个多月后,谈判便宣告破裂。据了解,此次合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本田和日产在股权比例、控制权分配等核心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今年1月中旬,本田提出将日产“100%子公司化”的方案,引发日产内部强烈反对。日产认为这一方案损害了其独立性,双方在关键问题上无法达成妥协,最终导致谈判破裂。2月5日,日产敲定撤回合并方针,次日社长内田诚正式通知本田终止谈判,2月13日,三方共同宣布解除合作备忘录。
另外,三菱汽车的态度也对合并产生了影响。三菱市值较小且战略重心在东南亚市场,担心合并后丧失话语权。1月24日,三菱明确表示不加入合并,转而专注东南亚业务扩张,这也进一步削弱了三方合作的基础。
此次合并失败,使得日本车企错失通过规模效应对抗丰田、大众以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机会,可能加剧日本汽车产业的碎片化竞争。不过,三方仍表示将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探索合作,例如共享电动平台、自动驾驶技术或供应链资源等。本田与日产也计划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具体形式尚不明确。
对于本田而言,接下来需直面其在北美市场的电动化滞后问题;日产则亟需摆脱雷诺联盟解体后的财务压力;三菱汽车将加码东南亚市场,利用其在印尼、泰国等地的渠道优势巩固地位。
此次本田、日产和三菱的合并失败,揭示了传统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浪潮中的两难处境:一方面,规模整合能分摊巨额研发成本;另一方面,组织臃肿可能削弱创新灵活性。未来,车企或许会更倾向于模块化合作,如技术联盟或资本交叉持股,而非全面合并。此外,三菱坚持“独立路线”表明,深耕区域性市场也可能成为中小车企的生存策略。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之下,传统车企的转型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与变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