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兵或者对军事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国的军衔制度从低到高,分为尉官、校官、将官。其中校官又分为少校、中校、上校、大校。
这里比较特殊是大校军衔,在世界范围来看,除了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的军队都不设大校,而是在校官和将官之间设置了个“准将”(Brigadier General)军衔。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我国为什么不设置“准将”,而是设置“大校”呢?

准将的由来:
“准将”这一军衔最早源于16世纪的法国,当时法国的常规作战的单位是“团”。但是在一些大型战争中,会临时将几个团编制为“旅”,为了便于指挥,同时也设立了一种介于上校和少将之间的军衔,这就是“准将”。可以说,准将一开始更多只是一种“身份”,而不是固定的军衔。法兰西名将拿破仑在24岁时,因为土伦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准将军衔,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辉煌生涯。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衔制度地完善,许多西方国家都沿用了准将这一军衔,如美国、英国等,准将对应的职务一般是旅长、师参谋长或副师长。

美军将官军衔
1955年曾考虑设置准将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但是那时条件不允许,别说是军衔,就是衣服装备都做不到统一制式。直到建国初期,随着各方面工作走入了正轨,军队也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
那时我们主要借鉴了苏式军衔制度,因此出现了大将、大尉等苏式风格明显的军衔。

1955年陆海空大校军衔肩章
但是对于是否设立“准将”,负责军衔制度的总干部部和苏联顾问却有过争议。
由于当时我军的军级包括正军、副军、准军,师级包括正师、副师、准师,如果只有少将,那么上到副军长,下到副师长,都可以授少将军衔,内部悬殊很大。而如果增加准将一级,就能更加平衡。
但是当时苏联顾问持有异议,原因在于苏军没有准将,他们的副师级干部军衔通常为上校,如果我们师级干部定为准将,双方交流就不对等了。

校官授衔场景
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在上校于与少将之间增设“大校”,这样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考虑了苏方的意见。
1955年首次授衔时,授予大校军衔的军官有1200人,而少将为800人,大校与少将为3比2。
1988年恢复军衔时为什么不设准将
55年推行的军衔使用了10年时间,60年代中期,军衔制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时也出现了新式的军服,即65式军服,这种军服非常有特点,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许多影视剧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由于没有军衔,当时想要区分军官和士兵,就得通过上衣的口袋样式,因为军官有4个口袋,列兵只有2个口袋。

80年代中期,考虑到军衔对现代军队的建设和对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军着手准备恢复军衔制。
当时对是否设立准将还有过讨论,有人说参考世界其他主流国家,可以给师级干部授予准将。
但是经过总政测算,我国师职军官数量太大,按这种模式,全军能有几千名准将,将官的数量会比苏联和美国多出好几倍,显然不太合适。

最终,还是决定不设准将而设大校,这样既能做出区分,又不至于造成将军遍地走的尴尬局面。
1988年,我军继续设置了大校军衔。当时授衔时,共授予大校9600余人,少将1251人,大校与少将为7.7比1。想想如果这些大校都变成准将,一下子就会多出将近一万名的将军。
可见,大校军衔的设立,确实是当下的最好选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