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在中国市场立足,也并不是所有的车型都有着较好的市场销量。上月以下这5款SUV销量惨淡,几乎快要崩溃的感觉,多款车型销量上不足100台或100台左右。相对而言翻身很难,除非性价比、提升到厂商无法接受的程度(准确来说厂商宁可停产,也不会亏本销售)。
第一款长城哈弗枭龙Max
此车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发布亮相之后,上市的一款车型,哈弗枭龙Max是基于长城的Hi4混动平台打造的一款车。入门即是双电机组的四驱版本车型,上个月仅剩下55台。

据了解哈弗枭龙Max或将是属于停产边缘的一款车,毕竟其兄弟车型长城哈弗猛龙的销量是这款车的几十倍。哈弗枭龙Max官方售价15.98万至17.98万,车长4,758毫米/轴距2,800毫米与长城哈弗猛龙比较相接近,但是外观颜值上并没有哈弗猛龙显得雄伟霸气一些,采用双电机,纯电续航105公里,最大混动模式下最大功率205千瓦,最大扭矩585牛米。

在市场反馈中,这款车之前他的投诉主要涉及到:
1、价格变动;
2、悬挂吃胎偏磨;
3、轮胎开裂;
4、空调问题等。
但是此车的配置、空间、整个内饰质感表现还都比较不错,经懂车帝官方实测,此车百公里亏电油耗也不过为7.6升。
第二款东风标致5008
此车是要高于标致4008,定位是一款中型SUV车型,但是市场目前对于法系车的欢迎程度也是越来越弱。标致5008上月销量不过为85台,而且标致旗下的众多车型,在更新改款的频率方面确实比较低。标致5008官方指导价17.87万至23.37万,最低裸车约15.9万左右,这样的性价比在市场中很难能够翻身。

车长4,670毫米/轴距2,840毫米,在这个价位当中,比如本田CR-V、丰田RAV4荣放,都已经把性价比拉到13万左右,对于这台车造成的市场压力很大。不过标致5008的动力还不错,1.8T动力搭载8AT动力总成,最大功率211匹马力,最大扭矩300牛米,并且加入CVVT连续可变正时系统配置。

标致5008在市场当中的投诉故障也不多,主要有:
1、定/订金纠纷;
2、部件异常磨损等。
本身这款车的市场销量就比较偏弱,投诉量少也很正常。
这款车定位是一款小型SUV车型,在市场中曾经的市场销量还不错,2021年全年累计4.5万台,到了2022年就只有1.8万台,2023年不足7,000台,今年累计应该不足3,000台的成绩,上个月不过是60台。

丰田奕泽IZOA燃油版,官方指导价14.98万至16.78万,奕泽IZOA的双擎混动版本车型,官方指导价16.98万至18.98万,当然此车也是具备一定优惠,最低裸车在11万左右,甚至是更低。但是在这个价位,有非常多的车型可选,比如说长城哈弗大狗、哈弗H6等都能够落地。

丰田奕泽IZOA的动力系统,都是丰田旗下的常规动力总成,2.0L自然吸气发动机,模拟10挡CVT变速箱。此动力在丰田丰兰达、卡罗拉锐放、RAV4荣放等车型也都在采用,或许这款车就是被卡罗拉锐放而顶替的一款车型。

在市场反馈中,作为丰田旗下的车型,丰田奕泽IZOA这款车,它的主要投诉故障有:
1、颗粒捕捉器堵塞;
2、无法加速;
3、车灯进水;
4、发动机噪音大;
5、影音系统故障等。
但并不多,本身销量就不高。
第四款大众途观L PHEV版
在中国市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一开始定价都普遍偏高,再加上国产自主品牌的崛起,对于它们造成的市场压力非常大。大众途观L PHEV版上个月仅有13台销量,2024年全年应该不会超过2,000台。

途观L PHEV版官方指导价26.1万至27.2万,这个价格无疑对于国产自主品牌车型来说,起到的是绿叶作用,无法给予形成市场压力。虽然有一定优惠,最低裸车在22万,但是22万这个价位,可选择的车型非常多。

大众途观L PHEV版,采用的动力还是1.4T的发动机,搭载电机组合而成的插混版本车型。
在市场反馈中,大众途观L PHEV版,其主要投诉故障有:
1、发动机故障灯点亮;
2、颗粒捕捉器堵塞问题;
3、混动模式转换故障等。
不过这些投诉量都不大,毕竟这款车基本上属于不在销售的一款车型。
第五款丰田威兰达 PHEV版
同样是作为合资品牌的PHEV插混新能源版本车型,此车当初定价同样也比较高。官方指导价26.68万至30.08万,一款紧凑型插混SUV车型基本与大众途观LPHEV版比较相接近。虽然此车具备一定的优惠,但并不多,最低裸单车大概在23万左右。上月销量仅28台,今年累计销量很难能够突破600台。

威兰达PHEV版,采用动力为2.5L的混动发动机+单/双电机,纯电续航78公里以及73公里。此车它的动力性能以及燃油经济性方面,还是表现比较不错。

整体做工用料方面,其实跟威兰达、RAV4荣放是比较相接近的,在市场反馈中,威兰达的主要市场投诉为:
1、电瓶故障;
2、电路故障;
3、车身异响。
虽然有,但是确实也并不多,本身销量就不高。
这几款车型相对而言很难能够再翻身,毕竟一开始定价过高,厂商也不希望以低利润,或者是负利润去卖这些车型,顶说不再生产也不销售,毕竟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