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上半年仍在节节败退,“日韩美法”四大车系该何去何从?

    车壹条头像车壹条头像
    车壹条2024-07-15


    上半年,车市“淘汰赛”愈演愈烈。


    2月份,比亚迪率先掀了桌子,推出秦PLUS DM-i荣耀版,将起售价降至7.98万元。
    随后多款打着“油电同价”旗号的荣耀版车型相继推出,让整个车市发生巨震。

    另一边,燃油车正在“加速驶离”。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六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48.4%,而该数字在一月还是32.8%。


    在价格战与电动化的双重夹击下,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新能源产品,就将面临销量的大幅下滑。
    其中,一些车企销量直接腰斩,也有一些车企接近“躺平状态”。


    日系下滑、通用腰斩、法系躺平


    今年上半年,三家日系车企在华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其中下滑最为严重的是本田。一月至六月,本田中国累计销量为415906辆,同比下降21.5%。


    曾经作为销量“扛把子”的雅阁下滑严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雅阁销量为66329辆,同比下降27%。

    而本田推出的新能源车也未能给其销量带来更多贡献。去年推出的雅阁e:PHEV至今月销量没能超过千台,近半年销量也仅为3000多辆。e:NS1、e:NP1与e:NP2这三款纯电车型月销量也并不尽如人意,最低时甚至不过百台。


    日产则相对稳定,今年上半年,东风日产(含英菲尼迪、启辰)销量为330452辆,同比下降1.41%。但是要知道,东风日产是中国汽车市场中,为数不多连续多年突破百万销量的大户。
    如果对比2021年、22年的同期水平,该企业下滑依然较为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风日产近半数的销量均来自轩逸这一款车。今年上半年,轩逸销量超16万辆,平均月销量接近3万辆。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比亚迪秦家族,轩逸的销量还能撑多久还是未知数。

    在新能源车方面,目前东风日产品牌下只有艾睿雅这一款“独苗”,上半年销量仅为1682辆;启辰品牌目前主要依靠新能源产品,最畅销的两款车型为启辰大V DD-i与启辰D60 EV,上半年销量均为6000辆前后。


    底子最厚的丰田虽然在总量上依旧领先,但也出现了一定的降幅。今年上半年,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合计销量为66.5万辆,同比下降19%。其中,卡罗拉(图片|配置|询价)的降幅较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卡罗拉销量为53098辆,同比下降43%。

    在新能源领域,丰田目前几款纯电车型主攻B端市场。今年上半年,丰田bZ3销量为25092辆,在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当中仅次于大众ID.3 别克微蓝6与宝马i3。


    整体来看,今年6月份,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已经降至14.3%,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相比2020年时已经下降近10个百分点。


    目前日系的市场份额,同样也建立在大幅降价的基础上。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的经销商报价已经低至7万元左右;本田雅阁直接给出了补贴后14.78万元起的官方直降,而从经销商报价来看,老款车型报价已经低至10万至11万元起。


    不过,能够靠以价换量来维持住一定的销量水平,已经算是万幸,因为并非降价都能换来销量。


    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不含五菱)销量仅为225579辆,同比下降49.98%。6月的单月销量为26021辆,同比下降高达72.02%。


    从具体品牌来看,目前上汽通用的销量主要依靠别克品牌。GL8、微蓝6、威朗、君威与昂科威四款车型上半年的销量均为3万辆上下,合计销量超过15万辆。雪佛兰上半年合计销量过万的车型只剩下一款科鲁泽,为22775辆。

    受“BBA”降价的影响,凯迪拉克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上半年,CT5、XT5两款车型销量分别为34457与11900辆。而CT6仅为2953辆,甚至不及巅峰时期的月销量。

    在新能源车方面,别克目前也是上汽通用的顶梁柱。销量最高的微蓝6经销商报价已低至8万元,在同级产品中有不小的价格优势,也是目前合资纯电动车当中,几乎最便宜的存在。


    如果说上汽通用的“腰斩”还能令人感到震惊,那么法系车目前的情况则完全是意料之中。今年上半年,神龙汽车(标致、雪铁龙、富康)销量为37685辆,同比下降14.77%。法系车近年来唯一的亮点,便是2021年上市的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 X,加上销量还不错的标致408等车型,让神龙汽车在2022年拿下12.7万辆的年销量。

    虽然和年销量70万辆的巅峰时期无法相提并论,但在经历过2020年近5万辆的年销量水平后,能突破10万也算令人看到一丝希望。不过这种希望也未能维持下去,2023年,神龙汽车销量又跌回8万辆。


    但这种表现,似乎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论燃油车的产品力,法系车目前没有突出之处,论价格战,也不是降价最狠的那一个,而新能源车产品几乎完全空白,用“躺平”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时至今日,法系车更像是一种情怀或是小众的爱好,标致与雪铁龙或许将成为斯特兰蒂斯下一个“轻资产”运营的对象。


    全球市场“赚翻了”


    虽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但从全球市场来看,这些车企却并没有中国消费者印象中的悲惨,甚至部分车企经营情况还出现了不小的涨幅。

    从财报上看,2023财年度,日本国内7家大型汽企的净利润之和达到7.49万亿日元,不仅创下2017财年度以来的新高,还比上一财年度增长了85%。其中,丰田、本田、铃木与马自达4家创下历史最高利润纪录。


    有日本媒体统计了2023财年度(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世界主要车企的单车净利润。其中丰田为44.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万元),同比增长92%;本田为26.9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同比增长53%。


    相比之下,国内的龙头造车企业比亚迪仅为19.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900元),同比增长7%。


    除日系车外,这份表单上还出现了斯特兰蒂斯与通用汽车,单车净利润分别为44.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万元)与25.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同比增长15%与17%。在全球市场创下新高,但在中国市场却面临节节败退。这背后,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越来越严重的“分化问题”。


    有统计显示,2023年,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3.4%,美国为9.3%,日本仅为2.9%。而中国则高达31.6%。进入2024年后,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开始冲击50%大关。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六月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48.4%。


    中国市场不仅渗透率高,市场规模也大。有统计显示,2023年,有超过六成的新能源车在中国销售。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也造就出一个产品最为多样先进,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环境。

    而一些传统车企显然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转型速度,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新能源车领域出现“措手不及”的局面。面对市场需求,只能拿出“油改电”“缺乏智能化”等产品力不足的新能源车来迎战,结局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与海外市场不同,中国本土有不少专注于新能源车的车企或品牌。一招“油电同价”直接打得合资品牌措手不及。对于合资品牌来说,燃油车是其不愿舍弃的盈利核心产品,要给燃油车留出价格区间,那么新能源车就打不赢这场价格战。


    最终,面对走性价比路线的产品,又打不过价格战;面对中高端车型,又拿不出“遥遥领先”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销量下滑已成为必然。

    想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必须得拿出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


    一些车企已经开始行动。4月,本田中国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并正式亮相全新电动品牌“烨”与该品牌旗下三款新车型。在发布会上,本田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表示,全新纯电动品牌正是以中国用户需求为核心。该品牌车型也将于2024年底陆续上市,预计到2027年共推出7款“烨”品牌车型。除此之外,大众丰田这些企业也在国内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市场与本土企业合纵连横。


    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仍有部分合资企业并未在中国市场找到“准心”,直至今日还在展现出些许“坐吃山空”的姿态。


    写在最后


    在2023年举行的第十五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发表了一个争议很大的观点,他认为,等本土企业先烧死了,起亚后面再来抢市场也行,并表示起亚的全球利润可观,贴得起中国市场。


    或许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止杨洪海一个。斯特兰蒂斯集团在中国的存在感也越来越淡,对于“赚钱大师”唐唯实掌舵的斯特兰蒂斯来说,无论是“轻资产”模式,还是减少在华投入,短期来看确实能交出一份更好看的财报。


    但无论是对于起亚还是,还是斯特兰蒂斯,他们都忽略了一件事——
    当年,他们以合资身份进入中国时,中国的自主品牌在技术与产能等方面都有所不足,而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加。


    但今天一切都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截然不同。因此,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商誉,并不能完整继承到新能源车上用。如果这时再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或是新能源转型太慢,后面即便是砸钱打价格战,也很难拿回丢掉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渗透率50%大关将至,如果还打算在中国市场保住一席之地,现在是开始发力新能源车的最后时刻了。

    次阅读
    14评论
    7赞同
    收藏
    分享
    14评论
    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