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动化、智能化席卷之下,国内车市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自主品牌越战越勇,合资品牌则节节败退,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0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批发市场份额更首超60%,达60.1%。
而在诸多呈下滑之势合资车企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东风有限(日产、东风合资公司),它曾在过去连续8年取得年销百万辆佳绩,巅峰期更以一己之力力挫“南北丰田”、“南北本田”,但如今来看,在燃油产品遭遇断档、电动产品趋近空白的双重打击下,日产已然迎来了入华以来的“至暗时刻”。
当然,日产在华不能,更不会坐以待毙,从一个月前东风有限发布“启DNA+”战略,到之后的日产汽车与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日产已经用行动告诉外界——接下来它将根植中国,全力反击。

公司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浅见孝雄(左二)
日产汽车公司副总裁、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左一)
日产汽车公司企业市场信息统括本部理事桐竹里佳(左三)
在日产汽车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之后,相关日产汽车高层在京接受了《车壹条》等媒体的采访,就双方的合作事宜,以及接下来日产如何在华打响“反击战”进行了解答。
联合清华大学,深挖中国用户
其实日产与清华大学结缘已久,早在2016年双方就共建了日产智行科技联合研究中心,针对电动车、自动驾驶领域展开合作,因此,此次双方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双方合作的再升级。
一个是全球知名汽车巨头,一个是国内顶尖学府,为何双方能一而再地擦出火花?很显然,它们有共同的追求。
据悉,双方新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将于明年启动全新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针对Z世代人群的有效沟通方式;充电基础设施;电池再循环、再利用及能量管理在内的电动车生态系统中企业发挥的作用和社会责任。

虽然全新课题部分听起来有些缥缈,但仍不难看出双方合作研究的方向,正是为在可持续的前提下,打造更懂当下国内车市主力的电动产品。正如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所言:“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制定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市场策略,并联合研究成果回馈于社会,助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相比共同的追求,双方之所以能深化合作,更是对此前合作的认可,以及对各自实力的认可。
日产汽车就不用多说了,其早于1947年开始研发铅酸电池,于1997年将搭载锂电池的车型推向市场,更于202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代量产纯电动车聆风(图片),当前,日产全固态电池技术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并计划于2028年在量产车型上应用。反观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其拥有知名的汽车与运载学院,涉及各类车辆工程、材料力学、空气动力学、电化学等等的先进实验室,不夸张地说,清华大学的在汽车领域的师资力量、软硬件水平都是高等学府中的顶流。

面对国内车市竞争的加剧,就算技术储备够强,强强联合也终归胜过孤军奋战,比如对于销量初现颓市的日产在华而言,要想守住TOP10的新目标,借助外界优质资源也十分关键,这正是双方合作的原因之一。松山昌史表示:“要想守住TOP10,仅靠日产汽车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合作伙伴一起,包括东风日产、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探讨,这次和清华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也是基于这一目的。”
在松山昌史看来,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拥有人才、技术、社会资源层面的优势,日产通过与之合作,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了解中国客户的喜好,推出让中国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以“本土化”为武器,先“安内”后“攘外”
唯有根植中国才能中国市场强势反击,而根植的第一步无疑是电动车领域,这是自主品牌的强项,也是包括日产在内合资车企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日产品牌在华仅布局了一款纯电动车Ariya,而从当前该车的市场表现来看,该车显然没能得到中国用户的认可。松山昌史透露道,接下来日产将计划在未来三年面向国内推出10款新能源产品,且这些车型是通过观察、理解、深入研究后的产物,是让中国用户更加满意的产品,是可以帮助日产提升在中国市场表现的产品。

另据此前东风有限此前发布“启DNA+”战略,具体而言,东风有限会在2026年前面向中国市场投放10款产品,且均为本土开发的产品,其中4款将在日产品牌落地,余下6款将在启辰、东风品牌落地。
很显然,结合此前的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日产已经放弃了此前制定的日产品牌在华“全盘导入”策略,要深度践行“在中国,为中国”。而毫无疑问,此次日产和清华大学的合作,就是“读懂用户”的手段之一。
此外,除了和东风公司、清华大学这样的合作伙伴强化合伙,更好地利用本土资源外,日产也将深度绑定国内供应商,对此,松山昌史用到了这样一个形容词——“百分之百的有效利用”。不难看出,日产改变打法的决心。
而鉴于中国电动车在全球电动产品面前所呈现出的强势,日产还将进一步发挥本土电动车的势能,中国本土研发不仅是日产在华重塑格局的最优解,更是日产攻坚海外电动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针对中国市场打造产品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市场尚且有竞争力,那么在竞争相对佛系的海外市场,这样的产品自然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正如松山昌史所言:“日产汽车坚持‘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开发各种适应中国市场的技术,来拉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实现我们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这样的技术开发也是适用于全球市场的,所以,我们也会把这一增长战略作为全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在中国开发的日产品牌车型,今后也会面向海外市场进行出口。”

浅见孝雄也对在中国本土产品开发的产品有足够大的信心,在他看来:“中国本土品牌在产品力、技术力以及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后日产汽车也需要及时将这方面的优势反映到产品之中。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将更多地交给东风日产的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研发体制。”而日产敢于让中国本土产品反哺全球的底气正源自于此。
其实不难看出,虽然日产方面并非透露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具体投入规模,但仍不可否认,这对日产汽车而言仍是一次比较大战略转型。洞察、研发、布局、出海,环环相扣,前两步出了问题,自然也就没有后文。
不过松山昌史也坦言,此次合作并不能保证日产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胜出,但退一万步说,敢行动是有可能的先决条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