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进化史是在“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之间反复迭代的。封建时代尤其明显,起初椅子是椅子床是床,而到了后来,精致雕刻的出现逐渐将人的情感与审美转移到它们身上,让它们逐渐从椅子和床的属性当中解脱,最后成了艺术品。这就是“功能主义”到“情感主义”的过程。近代工业一样如此,早期方方正正的电脑,到后期美而精巧的平板,让人爱不释手。

一项新事物以“革新”的面貌出现,往往是其“功能需求”增长最快的时候。这个时期大家的精力往往在于挖掘内核,尽可能提升“本我”能力,尽可能发挥“功能”上的潜力,尽可能快地满足用户井喷的期望。爆发期之后,功能逐渐饱和,就会进入意义上的“稳定期”。投入100%的精力连50%的收益都无法期许时,大家就会把精力投入其他领域,来获取更多。“情感主义”往往诞生于此时,工业设计会让一个冷冰冰的机械,变成我们情绪的慰藉。
一个“功能”和“情感”的过程迭代,不一定是非常宏大的工业革命,我们也可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里看到这样的光景。所以当我们讨论从“电动化”的趋同,到“如何出众”时,就可以放到这样的进程里来讨论。

选我们可以回想下过去几年纯电汽车是怎么出现“趋同化的”?大家是如何宣传自己的?续航多少里程,达到什么程度的驾驶辅助?
当大家都在发声说“软件定义汽车”的时候,背后其实是大家在挖掘“功能需求”的时候,纯电和智能化的技术竞赛就持续到了今天------续航逐渐达到了日常普通人能接受的程度,驾驶辅助的水准大家都在L2上方游离。这时候,就是开始出现“情感主义”的时候。
我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呢?原因之一肯定是内外饰的感受,这个常规的“情感主义”放后面再说,我们先谈谈不一样的“情感主义”。

在奥特能发布平台的过程里,我注意到了一个过往纯电汽车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虽然续航超过650公里在这个级别上也算是很高的了,但通用却没有大张旗鼓地做强调。
我理解这就是“功能主义”饱和的一面,到了这份上我们就得看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差异化的、情绪上的关怀---比“续航”更值得一提的,那些内容到底是什么。
奥特能三电平台强调得最多的是“安全性”,而非其他---续航解决的是“能用”,而安全解决的是“放心”的问题。“足够安全”,奥特能是通过“远超国标”这个内核来完成展示的。

以平时大家最为关心的热失控为例。最出名的当属几个厂家曾公开展示的“针刺试验”。电池包设计时,希望在由于过充、碰撞、短路等原因触发热失控、自燃时,能够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时间逃生。在整个试验里,“针刺”是触发失效的手段,而试验会综合电压、温度、温升速率来判断是否出现了热失效,出现热失效给用户发出警报,到外部能观察到发生起火或者爆炸的时间,就是所谓的“逃生时间”。国标的要求是,至少有5分钟,才能确保所有人从容、安全地逃走。

而通用的这个结果是50分钟---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在用户驾驶时能足够从容,即使在充电的过程中出问题,也有足够的时间回家、上下楼、找物业、报警等等等等做好一连串的准备。想想朋友圈经常看到的在地下车库那突然、猛烈的火焰,就会意识到从5分钟到50分钟,实际上是十倍的希望。

除此以外,通用在振动、挤压、温度冲击等等试验上,整体也都比国标严格很多。工程上的考核到底要如何设定才合适,我思考过很久,性能的角度上看,从用户的实际出发是好的,例如10万个客户里,平均用车寿命是20、30万公里,或者8年、10年,我们就该以这个数据为依据去设计,满足多数人,才能够让一台汽车取得最好的性价比。
但在涉及生命的这个事情上,我想多数人的想法都是不计成本的“安全第一”。
三电的其他要素平台也基本上延续了这样的设计思路。所以在别的性能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结果,例如性能衰减。
在购买手机、电脑时,我想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选择:是买一个品牌更值得信赖的产品?还是纸面数据更好看的产品?纸面数据好看难道不好吗?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那肯定是体验。购买初期的良好体验,能不能持续到这个产品的寿命末尾,不要给自己徒增心烦。电池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在长期深度充放电的循环下,会逐渐丢失活性,最终导致续航下降。其实燃油车也会,想象一下20万公里的老车,高度积碳油耗升高,油箱不变,实际上也是掉续航了,这是自然规律。

回到前面提到的“功能主义”,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台汽车10年、20W公里左右是足够的,但基于手机的经验,我们也不难在5-6年后开始惦记一台汽车能不能保持它的实用属性,通用在技术层面能够做到的是,让车主彻底遗忘这个念想,其50W公里的寿命,衰减程度与同级车型的10W、20W里程相当---用车、充放电就不再有任何后续的担忧,这算不算解决“情感主义”的问题?
当然最后落地到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背后都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例如通过原位涂层包覆搭建核壳结构,以及定向掺杂稀土元素铆钉游离氧等等,是有点拗口哈哈,但是非常好用,这两项措施把基础配方的热稳定性,足足提升了有10%。,最终才实现了这样的成绩。

纯技术层面,通用确实还有一项容易让人遐想或者说是瞎想的内容,wBMS无线电池管理系统。汽车上的控制与安全要求,对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有着极高要求,120km/h的车速下,1s就是33米,而两三米的偏差可能就是一次意外,我们可以接受WIFI一小时掉线两次,但在车上我们一次都承受不起。所以奥特能真正将无线通信应用在BMS上,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事,而从中得到的收益也非常明显---在电池包的层面里,90%的线束都可以直接被摘掉,重量下降,空间新增,都意味着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可以进一步得到提升。
所以说,当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电芯方案都差不多,功能层面也趋同与稳定和饱和的前提下,通用的新能源平台通过电池包的技术,又站在巨人箭头往前又迈出了一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