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
防撞梁的两端连接的是屈服强度很低的低速吸能盒,然后通过螺栓的形式连接在车体纵梁上。低速吸能盒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
防撞梁的作用
前后防撞梁车辆承受外界第一轮撞击力的装置。

当车体的某一个位置受到了撞击时只让这一部位去承受力达到的保护效果会很差,如果在某一点受到力的时候让整个骨架结构去承受力就能降低这个点所受到的力的强度。而前后防撞钢梁就是为此而设计。

防撞梁可以有效地将撞击力从车身一侧传导到另一侧,令整个车体吸收碰撞能量。在发生低速碰撞时,防撞梁还可以避免撞击力对车身前后纵梁的损害,降低维修成本。

防撞梁两端连接的是低速吸能盒,通过螺栓连接在车体纵梁上。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降低维修成本。
防撞梁结构

低速吸能盒通过溃缩有效吸收低速撞击时的能量,防撞梁通过螺栓连接到车身,方便拆卸和更换。

其实有很多人看到自己的车维修的时候,在前后保险杠里面有一些泡沫存在就以为是车企偷工减料。其实那是防撞梁上的泡沫缓冲区,单纯是起到对外部塑料保险杠的支撑作用。属于虽然是聊胜于无但实则是锦上添花的配件。
防撞梁设计
防撞梁的设计形态与材质的选择和厚度,决定着防撞梁最终的强度。

很多人从感性认识出发,觉得防撞梁越大越厚越好。其实防撞梁的强度需要和整车相配,既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能为车身通过最安全的保护。因此不能单纯地认为防撞梁越厚就越安全,但可以确定的是防撞梁越薄提供的保护力就会越弱。
防撞梁减配或取消
我国所有上市的车辆都必须通过对车身的正面、侧面和尾部三个位置进行碰撞测试,才能达到国家碰撞标准。与防撞梁有关的测试是:
GB11551—正面100%碰撞:

车辆以50km/h的速度正面撞击由混凝土制成的刚性壁障。碰撞试验后,不使用工具,应该能达到:
对应于每排座位,若有门,至少有一个门能打开:将假人从约束系统中解脱时,如果发生了锁止,通过在松脱位置上施加不超过60N的压力,该约束系统应能被打开; 从车辆中完好地取出假人; 在碰撞过程中,燃油供给系统不允许发生泄漏;碰撞试验后,若燃油供给系统存在液体连续泄漏,则在碰撞后前5分钟,平均泄漏速率不得超过30g/min。
GB20072—尾部100%碰撞:

刚性碰撞臂(宽度不小于2500mm,高度不小于800mm)以50km/h的速度和100%重叠的方式撞击车辆尾部应该能达到:
在碰撞过程中,燃油供给系统不会发生泄漏;碰撞试验后,若燃油供给系统存在液体连续泄漏,则在碰撞后前5min平均泄漏速率不得超过30g/min;不应引起燃料的燃烧;在碰撞过程中和碰撞试验后,蓄电池应由保护装置保持自己的位置。

而C-NCAP中没有防撞梁的相关测试。国标中关于尾部撞击的速度与欧洲的E-NCAP一样,都为50km/h,而且碰撞后不考察驾驶舱乘员受伤害程度,并且因为采用100%重叠的方式进行试验,就导致了有没有后防撞梁都不会表现得有过于明显的差异。既然是这种要求,那么不少厂商为了追求利益就会对后防撞梁进行减配或取消。
可见,汽车防撞梁能在某些程度上起到增强车身安全的作用。但是其减少车损维修的意义大于实际事故中对车身安全的作用。

并且防撞梁未必是越厚越好,符合车辆要求的防撞梁设计,才能更好地为车主提供保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