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20燃料电池领域专利榜单:格罗夫、潍柴动力、大化所为榜首

    氢云链头像氢云链头像
    氢云链2021-01-27

    作者:氢云链团队

    导读: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专利通常代表技术成果一定的商业价值,专利技术的内容通常是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准备的。本文分析2020年燃料电池领域专利统计特征,能初步反映当下国内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总体发展情况,对当下的技术阶段和竞争态势有相对清晰的认知。

    燃料电池电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成本效率比是决定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否大规模推广商用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所示,氢云链根据网上公开信息整理了2020年1-11月燃料电池领域公开专利整体情况。

    2020年1-11月,燃料电池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授权的专利数为11698件。中国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公开/授权的专利数量为6390件,位列全球第一。日本、美国和韩国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公开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1720件以及1482件。德国、WIPO、EPO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紧随其后。

    据悉,自2006年我国将氢燃料电池技术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氢燃料电池技术专利数量由2006年的93个年申请量逐年增长,至2013年,年均增速达50.8%,受电动车发展抑制,2014年以来出现增速放缓趋势。

    氢云链点评:从专利数量来看,中国的燃料电池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可以验证氢云链认为产业驱动力正在由欧美向中日韩东亚三国转移的观点。按照锂电发展经验,未来十年,中国地区将承担全球燃料电池规模化生产、技术升级和大幅降成本的任务。

    在中国地区的专利数量6390件中,燃料电池电堆的公开专利数量占比达到48.64%,为5913件,其次,热点聚焦在系统控制和检验检测方面,分别为1370件和555件,占比分别为11.27%和4.25%。动力系统、热管理、储氢相关等排名靠后。

    氢云链点评:我国在车载储氢、电池电堆等相关部件的专利技术上正处于研发的关键时期。国外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基础技术及相关原理已经趋近成熟,下个阶段的创新点,在材料的选用及结构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也为国内技术追赶和创新留下空间。

    从国内整车厂专利公开情况来看,2020年1-11月份,格罗夫、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分别占据前三名,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185、119和44项,前三名专利申请\授权占整体的62%。其中格罗夫在2020年10月份,单月就公开63件专利,可以说傲视整个整车厂车企。

    氢云链点评:与国外车企,如丰田发展类似,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中“一超多强”的局面初步成型。格罗夫、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几个车企成为整车厂的专利申请主体。

    在国内燃料电池企业专利公开情况方面,潍柴动力排名第一,数量为189项,占比29%。亿华通和格力集团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名,数量为68和64项,占比皆为10%。武汉中极氢能、大洋电机、上海神力、雄韬氢雄、锋源氢能、上海捷氢、舜华新能源排名第四至第十名。

    氢云链点评:排名TOP10的燃料电池企业申请的总专利数占比达到接近50%,企业聚集效应明显。潍柴动力、亿华通和格力集团的燃料电池专利申请大户。

    在科研院所(校)专利公开情况方面,堪称“中国燃料电池黄埔军校”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2020年1-11月份公开专利161项,位列第一。清华大学以110件排名第二;西安交大以54件专利排名第三;同济大学、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吉林大学、大连理工等排名依次递减。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同济大学和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5家科研院校申请专利占比总专利数达63.76%。

    氢云链点评:整车厂、企业、高校专利申请均呈现“强者更强”趋势。2020年国内燃料电池专利申请集中在电堆、系统。判断2021年热度逐渐向车载储氢、材料、制氢技术等方向扩散。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氢云链(ID:qingyunliankeji)

    责编 |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

    来源丨部分数据来源燃料电池专利情报;氢云链原创编辑

    声明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次阅读
    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