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可nic:以前总听人说底盘多么多么难做,国产车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很难赶上。 结果这才几年过去,外资老牌车企在底盘上的优势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用更有消费应用场景的「同价位对比」方式,20 万以上的国产新能源比同价位的传统油车底盘配置通常更高,体验上也更好。 极氪、岚图、飞凡、高合、智己......现在看已经有太多的本土企业能把自家产品的驾控做得出色,每家都各有特色,以至于现在这玩意都很难打造成一个差异化卖点。 所以反过来说,做底盘的门槛很真的有那么高吗? 也许要做到保时捷和劳斯莱斯那种水平是,但做到能让同价位目标消费者认可的优秀,并没有。 每到这时候我就很想问一问:如今传统车企擅长的底盘新势力已经学差不多了,那么新势力擅长的智能化传统车企什么时候跟上来啊? 其实也不是说一定要跟,不跟也行,就是产品得在降价和卖不动之间二选一,除非你和奔驰 S、路虎揽胜、保时捷 911 一样价格里一半多卖的是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