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技术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让智驾从高配变标配”正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核心命题。比亚迪近期通过“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分层布局与免费搭载策略引发行业热议,这一动作不仅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阶段性突破,也揭示了技术普惠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潜在挑战。
市场逻辑:智驾技术下沉的必然性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前装渗透率已突破50%,但高阶智驾(如城市NOA)仍集中在25万元以上车型。这一分化背后是技术成本与用户需求的矛盾: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期待持续提升,但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成本限制了技术下沉。
比亚迪的破局思路在于规模化替代与垂直整合:
- 天神之眼C采用纯视觉方案,以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的“5R12V12U”架构替代激光雷达,硬件成本较行业主流方案降低约40%;
- 全栈自研能力使其在算法优化、数据闭环上形成效率优势,例如通过影子模式实现每日千万公里数据回传,模型迭代周期压缩至周级;
- 免费搭载策略覆盖21款车型,将高阶智驾门槛拉低至7万元级市场,直接推动10-20万元主力价格带的智驾功能渗透率从15%(2024年)提升至35%(2025年Q1预测)。
这一策略的本质是将智驾从“差异化卖点”转化为“基础安全配置”,与当年ESP(车身稳定系统)从豪华车向经济型车普及的路径相似。第三方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具备高速NOA功能的车型占比将超过60%,其中15万元以下市场贡献主要增量。

产业链重构:技术普惠背后的成本博弈
比亚迪推动智驾标配化的核心支撑来自供应链深度整合:
- 传感器降本:通过自研4D毫米波雷达、与tier1联合定制摄像头模组,天神之眼C的感知硬件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内,较同类方案下降60%;
- 计算平台替代:自研或采用国产芯片替代英伟达Orin,算力利用率提升30%,单位TOPS成本降低50%;
- 数据反哺效应:440万辆L2+级车辆构成的数据池,使其纯视觉模型在复杂场景(如无标线乡道)下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7%,逼近激光雷达方案(99.2%),但成本仅为后者的1/4。
这种模式对行业产生双重影响:
- 正向驱动:倒逼供应商加速低成本方案研发,2025年激光雷达均价可能跌破千元;
- 风险隐忧:过度依赖单一车企订单的供应商可能面临利润挤压,2024年Q1自动驾驶 Tier1企业毛利率已普遍下降3-5个百分点。

竞争格局:从“技术竞赛”到“生态竞争”
比亚迪的“标配化”策略正在改写市场竞争规则:
- 新势力应对分化:理想、小鹏选择强化城市NOA能力以维持溢价,蔚来则通过换电网络捆绑高阶智驾服务;
- 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大众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计划2025年在ID.系列搭载定制化智驾方案;丰田联合小马智行推进10万元级车型的L2++功能落地;
- 跨界竞争升级:华为ADS 3.0以“技术授权+联合开发”模式渗透车企,与比亚迪自研路线形成直接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认知差异可能成为技术普及的隐性障碍。J.D. Power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免费智驾”的信任度仅为47%,低于付费方案(58%)。如何通过实际体验提升用户接受度,将是比亚迪下一阶段的关键挑战。
结语
比亚迪“让智驾从高配变标配”的实践,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大规模应用的新阶段。这一过程中,成本控制能力、数据生态优势与供应链话语权将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维度。然而,技术普惠绝非简单的价格下探,而是需要产业链协同进化与用户价值共识的同步达成。未来三年,谁能在这条赛道上平衡创新速度与商业健康度,谁就能真正定义智能驾驶的“标配时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