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7.98 万的秦PLUS,是王传福留给友商的最大活路

    壹汽车Pro头像壹汽车Pro头像
    壹汽车Pro2024-02-22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说过:「在中国市场 10-20 万元的价格带内,比亚迪有产品定价权,但我不想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


    如今看来,似乎在 10 万以下这个价格带,比亚迪决定不给友商留太多活路。


    才刚复工,比亚迪就推出秦PLUS 荣耀版、驱逐舰 05 荣耀版两款混动车型,其售价降到了 7.98 万元起。



    短短一年,秦PLUS 的价格从 9.98 万到 7.98 万元,比亚迪的口号也从「油电同价」进化到「电比油低」,价格战不断升级背后,既是中国新能源厂商对市场定价权掌控的增强,也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


    #01 比亚迪为何要降价?


    「一个字,跟!」



    在比亚迪官宣发布两款荣耀版后,众多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也纷纷跟上:


    1. 上汽通用五菱:五菱星光插混车型 150km 从 10.58 万调整为 9.98 万元;

    2. 长安启源:长安启源 A05 限时 7.89 万元起,入门款车型 70Lite 官降 1.1 万元;

    3. 哪吒汽车:全系产品售价最高直降 2.2 万元,纯电紧凑型 SUV 哪吒 X 新增 400Air 版,售价 9.98 万起。

    ……



    每一轮价格战,电动车越来越便宜,技术越来越智能,旧车主越来越心痛,买买党越等越宽心。


    最早,新能源车普遍比燃油车贵,需要补贴才有人买。


    以特斯拉 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 为例,2019 年特斯拉 Model 3 刚在中国上市,售价为43.3-56 万元,不过当时是进口车型。


    到了现在,特斯拉 Model 3 在国内的售价为 24.59-28.59 万元,几乎砍半。蔚小理的纯电车价格最低也降到 20 万左右,400km 续航的车已经掉价到 10 万左右。


    当比亚迪将插混 A 级车打到利润极限的 7.98 万元,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本下降、竞争加剧下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电动车比燃油车少了近 2/3 的零件,结构更简单,成本自然会降低。


    另一方面,占据电动车成本 40% 左右的电池也便宜多了,电池碳酸锂价格从最高 60 万/吨掉到 9 万/吨,成本下降了 85%。


    如果按一台电动车成本 9 万,电池就要 3.6 万,原材料下降 85% 以后,3.6 万的电池成本就只要 0.54 万了。


    因此降价归降价,比亚迪荣耀版不仅没砍啥配置,电机、续航这些都没动,害增加了智能上下电这样的功能。


    比亚迪这一波降价增配,主要目标是合资燃油车。


    在 2023 年国内轿车销量排行中,比亚迪秦PLUS 新能源力压合资燃油车朗逸和轩逸,以 43 万辆的成绩排名第一。


    图片来自:315 车


    而在今年 1 月份,朗逸和轩逸重新占据了细分轿车零售销量排行榜的第一、二位。


    图片来自:懂车帝


    相比之下,比亚迪 1 月份卖出新能源乘用车 20.10 万辆,虽同比增长了33.87%,但环比下滑了 40.92%。


    燃油车基本盘就在那,用价格刺激市场,无疑是见效最快的办法。


    比亚迪也有降价的底气。


    2023 年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90-310 亿元,平均每天赚 8000 万元,平均每辆车有过万的净利润。


    因此,比亚迪还有较大的继续降价的空间——2 月 23 日,比亚迪将推出海豚荣耀版,纯电小型车还能更便宜,但其实更适合的说法是,比亚迪可以降,也不得不降。


    #02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比亚迪


    这场价格战,看似比亚迪利用成本优势抢夺传统合资燃油车的市场,实质也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


    比亚迪的销量主力是秦 PLUS、宋家族、海鸥、海豚、元等车型,已成功挤占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但从这次自主品牌迅速跟进降价的动作来看,在比亚迪盯着合资车企时,自主品牌们也盯着比亚迪。


    比如跟进降价最快的五菱星光插混版,本就直接对标秦 PLUS DM-i。



    针对购车预算在 15 万以内的消费群体,五菱星光插混用价格和省油直接硬刚秦 PLUS DM-i,这款车去年 12 月份卖出 10696 辆,1 月份卖出 10005 台,是中国 15 万内插混轿车市场的第二名。



    尽管比亚迪目前吃到的蛋糕更多,但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从合资品牌跳到比亚迪的消费者们,始终没有对比亚迪形成绝对的品牌倾向。


    当其他自主品牌跟随比亚迪打开的局面,推出更适合自己的、性价比同样很高的新能源车时,消费者们仍可以被说服。


    在这种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境况中,即便比亚迪已经实现年产销 300 万辆的体量,它对于规模仍有明确的渴求。


    但中国已逐渐进入存量市场,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949.5 万辆,渗透率达到 34.7%,比亚迪的 300 万辆已经快占去 1/3。



    换言之,比亚迪不可能在这里无限增长。比亚迪必然要将眼光投往海外,那又是一个更复杂多变的竞争场。


    但能确定的是,比亚迪这几年销量增长,也在大幅度举债扩张产能,一旦业务下滑、盈利减少,比亚迪将面临财务风险。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必须保持产品和技术的领先,卖更多车,便宜的车多卖,贵的车也要试着卖,把车卖到别的国家,扩大的产能绝不能空置。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增加智驾的人才招聘、研发和合作。



    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算得上比亚迪的产品力之一,但这优势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退,「迪王」随时有跌落神坛的可能。


    #03 结语


    当我们在 2024 年初这个节点往回看,我们看到比亚迪在过去三年实现了快速崛起,取得了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的成就。


    新王登基,往往意味着明面暗处的竞争者更多了。中国的电动车变革还在进行中,比亚迪的销冠位置还没坐稳,切勿半场开香槟。


    - end -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