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梦享家张玉函头像梦享家张玉函头像

    梦享家张玉函

    认证:岚图FREE车主·车龄3年

    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595粉丝12关注59获赞关注

    时间过得好快,提车已经半个月了,这半个月时间,可以说是如胶似漆的半个月 已经跑了2370公里了,趁着今天有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用车场景和经验吧 先自报家门,岚图增程尊享版。青云灰+黑色内饰 目前2370公里,一共加油700,还剩半箱油,其余全部用电,对,免费。 关于姿态 最喜欢把小岚悬挂降最低的低趴姿态,妥妥的大号瓦罐 所以每次一上车,我第一件事就是切到高能模式,然后升起车机,呼叫小岚关闭香氛。(我也是很难搞) 市区开一直纯电优先,家最近的星星充电站的羊被本人薅无数次,是的,快秃了。 哦对了,为什么一直薅这只羊?因为家附近的就它是不需要识别车牌抬杆的,我临牌嘛,就很方便,所以就搁这一只羊薅,使劲薅。 关于充电 充电效率确实不高,不管是40还是20,热车的情况下,充满电肯定妥妥的1小时+,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厂家能再放开点充电的功率,好歹91以后再慢慢限吧。 别跟我说个别充电桩的问题,我已经充过无数充电桩了,算的平均速度。 关于车机 车机确实卡,有时候上电开机要等1分钟,才能正常操作,也是离谱。 个人意见,车嘛,又不是移动蹦迪机,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对于行车有用的一些功能优化好,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能在基础功能流畅的情况下再进行添加升级。不然真的是50W的氛围,10W的车机。 除了市区,跑了一趟长途,700公里 上了高速之后,燃油优先,高能模式,基本上电量也能保持在67-71左右 差不多280公里左右去服务区薅一次羊毛,为了能多薅点羊毛,所以在差不多还剩50公里到服务区时我会切纯电优先。 所以小学数学毕业的我粗略的换算了一下,大概中间休息了3次。 因为不是节假日,所以服务区的充电站也比较空,每次都有位置,上个厕所,伸个老腰,吃个小点心,差不多90就继续出发。 对,好多人会问馈电情况下的动力,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在当初试驾的时候就特意让销售给我准备了一台馈电的车进行试驾,虽然说不是那么猛,但是绝对还是不错的,当然只要你肯踩,也别看着油耗。 关于辅助驾驶 小岚的辅助驾驶都有,但是,比较不成熟。 个人感觉其实就是车道识别不够精准,所以弯道的自动修正会有点大,所以特别是在上了120+之后,修正的时候车身幅度也是比较大的。 同样,因为车道识别不够精准,在超车道开辅助驾驶的时候整体车身会比较偏左 当然,用肯定能用,打开辅助驾驶期间看下沿途风景,开个小差,精准快速的挖个耳屎啥的还是妥妥没问题的。 车道识别不够精准这个不是硬件问题,硬件配置都在,大家耐心点,厂家肯定会通过OTA优化的,只是时间问题。(当然,该吐槽的我27号的OTA到现在都还没收到,还是得吐槽的,哼!) 关于记忆设置。 说到车主自主设置的车辆状态记忆,很多人都在反馈了,我也反馈一下,希望后期OTA能有记忆,不然我每次上车要调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加上车机反应慢,上电之后基本要在车里待上1分钟才能出发 当然,如果你能说服自己,冬天嘛,1分钟就当热车了,那也不是不可以。(当然,现在出厂的车其实早就都不需要热车了) 而且自定义项希望后期能再丰富一点,比如方向盘力度和车身悬挂高低调节。 关于胎噪,上了120以后胎噪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因为是性能胎,有得必有失,我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我之前的两台车也是偏性能的,如果不能接受的,建议可以更换静音胎,原厂胎可以出掉。 不过,有音响嘛,打开音响三分之一的音量,这点胎噪算什么? 关于音响 说到音响,我是一个开车必听歌的人,刚提车那会音响高中低的声音都还是比较紧的,但是能感觉到这套丹拿还是不错的 随着两千多公里的磨合,音响已经逐步煲到一个比较舒服的水平了,我觉得三千公里的时候基本能达到最佳状态了。 声场聚焦稍微弱一点点,我的理想状态是整个声音是在中控上面出声的。 当然,总得来说,这套音响我还是满意的。(记得声场聚焦和EQ根据自己的听歌风格进行微调) 关于油耗电耗 很多人很在意的电耗油耗我并没有那么在意,之前说了我之前的车也是偏性能的,所以我开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比较激烈。所以我的电耗油耗都比较高,所以如果是在意续航的人,我的是没有参考价值的。 满油满电,700公里,中间充两次电,每次到90左右。最后还剩40左右的油。 我的开车风格,加满油电脑显示实际工况是450公里。电量显示120公里 但实际体验,满电差不多是100公里左右。 关于最后 最后,总结一下,车不错。硬件丰富,内饰氛围也很不错。 希望后期OTA能积极一些,把整体的优化提上去。 如果说是默默造车的,那就加快节奏把车机搞好,车机流畅了整个用车体验绝对能上两个档次。 当然,如果光造好车销量不行也不行,毕竟得活下去。 所以,希望厂家能转变一下营销思路,甚至换点营销的年轻人血液,让咱们的队伍壮大的快一点。 毕竟这样我们的那些个终身权益才能得到保障,不是吗?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1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1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2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2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3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3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4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4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5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5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6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6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7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7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8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8
    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9小岚两千公里分享(申精)图9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 受邀参加岚图中汽中心的碰撞实验参观。C-NCAP在网上也被叫做“批发部”,“批发部”嘛,是大家对于这个机构的“爱称”一开始我都觉得我没仔细了解过这个机构,没事就去看看呗,去了之后,完蛋了,我被洗脑了。我才知道,中汽中心碰撞实验到底多重要。 下面聊聊中汽中心到底是家什么样的机构,应该怎么看待他,心急的朋友直接跳过这一段,滑到后面看岚图这次测试的成绩。 中汽中心C-NCAP测试开始于2006年,当年第一辆测试的车型就是国产车。因为多年来大部分车型都能获得“五星级”认证,而被网友戏称为“五星批发部”意思是只要有车送到这个机构评测就可以基本拿到最高评价。从而在网友心中塑造了标准低,易通过的现象。 为什么国家要采用C-NCAP测试呢?为什么不选用中保研的结果呢?为什么国家强制要求新车型要送到中汽中心做强制标准认定呢? 去到中汽中心后,我了解到,2006年之前国内没有相关的安全标准,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发现。国产汽车和合资汽车在安全标准方面有巨大的差异。当时国际通用的64公里40%偏置碰撞,在国产车上几乎全军覆没,如果当时按照国际通用的64公里标准测试,那么当年国产车全都要倒闭,这肯定不是国家想要看到的。所以当时将测试速度定到了56公里,这样使得大部分车企可以通过相关标准,通过几年的培养,国产车的安全性也在慢慢的提高,现在的新标准又加入的双车小角度碰撞。国产汽车行业也迎来了高标准的时代。 有点替他们洗白的味道,但这就是国家的力量,我们要求高标准,但不意味着不发展本土企业,如果当年直接使用高标准的方式,我相信现在我们看不到岚图。满大街跑的全都是合资车,只有将产业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我们最安全,最好的办法。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标准的定制,不是一味地排劣质品,而是要帮助弱小的企业变得强大,可以越来越好,标准也会在随着行业的发展,慢慢提高。 所以我要替国家回答为什么不用中保研的测试结果来划定标准,就是因为我们制定标准是为了帮助车企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让我们自己的汽车产业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富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每个行业其实都这样,养活14亿人,不容易。每个行业都是我们的根本,发展自有产业,要比直接买人家的产品重要很多。也是我们必须要把相关标准交个国家部门去进行测试的基础。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1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1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2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2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3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3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4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4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5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上)图5

    下面我们聊聊这次我看到的碰撞测试。 在中汽研参观了,高海拔环境仓。也就是可以让实验舱里的气压降低,汽车在密封仓里进行低气压的各种测试,比如油耗,尾气等各种测试。主要就是模拟的汽车在高海拔地区的各种表现,中汽的认证结果在欧美是承认的,如果我们的汽车要出口时,不必将车送到欧洲进行测试,可以在中汽中心测试完成,省下了运输费用。这也说明了,批发部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测试不只是碰撞,还有各种国家地区的排放测试,也帮助了我们国内产品更好的走出去。去赚更多的外汇。去帮助我们实现共同富裕。 还有电磁测试,我还专门问了工程师。如果一辆汽车,增加一个非常小的电子设备,比如一块硬盘,或者说现在岚图的行车记录仪,内存是16G,在官方出厂时升级成更大的内存,需不需要重新做一遍电磁测试流程?我得到的答案是,必须重新走一遍。这个是为了在新车上市前,要测算汽车电子产品整个的电磁辐射值,任何的电子产品改动,必须从新测试一遍整体的辐射值。这是国家要求,必须要这么做。 最后我看到的岚图50公里正碰实验,也是此行大家最关注的点,怎么说呢,岚图的表现完全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丝毫的意外。前舱有效吸能,成员仓,完好无损,A柱没有丝毫的变形。这些表现都是由于高强度车身共同完成的。在测试之前我就能猜到。不过听到“Duang”的那一声,还是很爽的 正式说说这50公里正碰实验,有些朋友觉得人家都是64公里,25%偏置碰撞,你这是50公里,速度慢不说,还是完全碰撞,根本赶不上人家的测试,在去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回到家以后,我自己查看了介绍,才发现,这完全是两种测试目的。 为什么要设定50公里?为什么要100%的正碰?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在设定标准时,思考一下,碰撞的目的是什么?碰撞之后,我们要尽量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所以在碰撞后我们要保证,乘客有充足的生存空间,不能让乘客因为挤压遭受伤害。在这个前提下,设定标准时就要考虑人本身能承受的最大减速度,也就是即便车完全没变形。力量也没有传到人体上,普通人在安全带之下能承受的最大减速度是多少? 我给大家个标准吧,过山车大家知道吧。过山车最大的G值是4.如果超过4G的加速度或者减速度,人在乘坐过山车时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另外一个就是战斗机飞行员。受过专业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可以忍受的最大加速度,也就是做各种机动动作时的最大加速度,不能超过10G。不然,飞行员也受不了。 那么人体能承受最大的加速度G值也就是20G,达到这个加速度下,你的头就会瞬间变成20个头的重量,你的脖子也受不了,容易造成脖子骨折,也就是终身瘫痪,通过上面的数据就大概了解的人体所能承受G值。而50公里正碰实验,瞬间加速度其实已经到达了40G,也就是超过了人体承受极限的1倍。所以设定的在50公里碰撞中要保证乘客的生存空间充足,速度再快一点就没有意义了,生存空间还有没有也没有意义。唯一的意义可能就是,撞车以后,外面的人比较容易进去捡人体的零件,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车即使不变形。人也有可能碎了。 所以这个测试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在这个速度下,一定要保证乘客的生存空间,其他地方随便受力变形,成员仓不变形,可以打开车门,并且车辆在碰撞后车辆自己打开双闪,发出警报,就可以了。就可以证明车辆的完美。 肯定有人还会抬杠,人家中保研25%的碰撞比你速度高,是64公里,还是小面积碰撞,我想说,这种的测试时为了测试在小面积下车身能不能承受住,碰撞点不能浸入驾驶位,是完全两种测试是不一样的。 中保研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性,这个经济性不止包括车辆,还包括生命,因为一个生命也是钱。虽然很难听,但是中保研的测试最终目的就是这个,不是说他不好,而是两种测试想要的结果,并不一样。好了说到这里,给大家看看岚图优秀的碰撞结果吧。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1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1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2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2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3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3
    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4C-NCAP的碰撞实验能看吗?(下)图4
    比亚迪死忠粉的信仰太牛逼了!图1比亚迪死忠粉的信仰太牛逼了!图1
    2021-11-29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