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视频
视频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发图文
图文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提问
选买/用车问题,专业技师24小时在线解答
发长帖
交流买车/用车经验、分享有车生活
#爱车保养价格分享入手21款捷途70PLUS也有五年时间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详细分享下它的保养费用,以及作为铂金会员在保养上的各种权益和实际花费情况。 (铂金会员在当年已经绝版,所以我应该是属于最后一批享受权益的车主,铂金会员目前的状态是,只要不续费立马就失效,失效以后不可补续) 会员费用:续费费用一般为399元/年。 会员权益:保养服务:每年可享受2次免费基础保养(更换机油、机滤),需按间隔5000±500公里或半年进行保养。 道路救援:终身免费道路救援,每年2次100公里以内免费救援,故障模式及原因不限。 流量服务:终身免费基础流量,搭载T - BOX车型可免费获赠基础流量。 车辆检测:每次进站维修保养可享受免费车辆检测,能及时发现车辆潜在问题。 车辆清洁:每次进站维修保养可享受免费车辆清洁服务,让爱车保持干净整洁。 延长质保:可享受10年20万公里超长质保,在原厂4年/10万公里整车质保基础上,铂金会员可获赠6年/10万公里整车延保。 专属服务:享受捷途生态圈专属权益,优先体验捷途旅行专属服务。还拥有VIP专属服务维修通道,可享受全国各服务站开通的VIP专属服务维修通道,以及购车后由销售商组建的VIP专属多对一微信服务群。 不同里程保养项目及费用明细 5000公里首保:主要是更换机油、机油滤芯,加上工时费,是免费的(厂家赠送)由于车辆不怎么使用所以是以六个月保养一次计算的。 正常情况下的基础小保养就仅仅使用一张保养劵! 10000公里时候铂金会员保养劵,直接把车开到售后接待区专人对接送保,更换空调空滤花费160左右! 15000公里保养:除了常规的机油机滤更换还需要更换空调滤清器芯和制动液 。空调滤清器芯价格大概几十元,制动液一百多元,加上工时费,这一次保养总体花费大概在500 - 600元左右。 但是个人感觉公里数不多,更换太贵,选择不按照保养手册来保养,并没有着急去更换,仅使用铂金会员的基础保养,所以相当于这次保养只花了不到200! 保养费用总结及建议 五年时间一共保养10次,费用仅计算铂金会员的情况下一年399一共花费1995 期间空调空滤花费约300左右!清理油路乱七八糟的杂项约150 一共花费约1995+300+150=2445从以上保养费用情况来看,仅使用铂金会员的情况下还算亲民,但是,一年两次5000公里或者六个月就必须保养的强制要求如果不是有铂金会员兜底的话,可能我早都脱保了! 在保养时个人经验,建议大家也没必要按照车辆保养手册的要求进行,虽说厂家提示按照要求保养可以保证车辆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可是高额的费用对于普通车友来说极不友好!每5000公里就必须去保养,频繁更换机油、机滤等,可能因机油未充分发挥作用而增加成本。还有更换不必要的部件:像空气滤芯、空调滤芯,手册建议根据使用环境定期检查更换,但若滤芯状态良好却强行更换,就是过度保养。另外保养时候对于新手来说,售后会推荐让你盲目的去做附加项目,比如发动机清洗、燃油系统清洁等,车辆若无异常,频繁做这些项目并无必要,只会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损伤部件。建议车友们根据车辆实际使用情况(如路况、驾驶习惯)适当调整,避免被不实推荐误导,做到“按需保养”。希望我的保养费用分享能给各位捷途70PLUS车主或者准备购车的朋友一些参考 。
#最帅的一个角度提车四年,跑了快3万公里,身边的新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次停好车,我还是忍不住回头多看我的捷途X70PLUS几眼。说真的,有些角度看久了不仅不腻,反而比刚提车时更对味。随手拍了些日常照片,跟大家聊聊这台车的设计细节—— 最爱的斜45度角,帅得很直观 晴天光线好的时候,必须给它来张斜45度特写。这个角度能把中网的气势完全展现出来,横向饰条拉宽了车头视觉,搭配棱角锋利的大灯,整体透着股利落劲儿,一点不呆板。 侧面线条藏着巧思 车长接近4米8,但侧面完全没有“硬拉长”的臃肿感。车窗上沿的饰条从A柱一直延伸到D柱,悄悄拉长了车身比例;车门下方的折线是个加分项,给侧面添了层立体感,不然光秃秃的确实单调。 中配的19寸轮毂尺寸很合适,和车身比例搭得刚好,不会有“脚小身子大”的违和感。轮眉弧度也设计得讨喜,不圆不方,透着股协调劲儿。 车尾越看越有味道 刚提车时对车尾没太有感觉,没想到看久了反而觉得耐看。斜后方视角里,贯穿式尾灯的线条和车牌区域的凹陷形成对比,层次感一下就出来了。后保险杠的银色护板减轻了尾部的厚重感,双出排气造型也算个小亮点,加上后轮拱带出的肌肉感,比平直的尾部设计灵动多了。 细节里的加分项(和小遗憾) - 尾灯晚上点亮效果很赞,贯穿式灯带加上内部细节,辨识度拉满,老远就能认出来是它;刹车灯和转向灯亮度够,质感在线。 - 后视镜带点棱角,和车身风格统一,转向灯集成在里面也不突兀。 - 双色切削轮毂洗完车特别亮眼,远看也不显小,比纯黑轮毂多了层质感。 - 从大灯延伸到尾灯的腰线是神来之笔,阳光下光影效果明显,侧面一下就不单调了。 小遗憾的话,中网饰条如果能少点,或者给个纯黑选项,可能更符合年轻人审美;车身颜色要是能多些选择(比如深灰、墨绿),质感应该能再上一层楼。 开了三年,最大的感受是这台车的设计很“抗打”,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装饰,线条干净利落,属于那种“第一眼不惊艳,但越看越顺眼”的类型。
#十万级家轿怎么选🚗我目前开的是捷途X70 PLUS,一辆SUV,虽说第三排空间有点小,但关键时刻能应急。因为我家人口多,一共6个人,轿车的话空间大概率不够用,所以轿车我是不考虑的 🚘要是换成十万左右的轿车,那空间大概率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所以,在选车之前,一定要把家庭成员数量、日常出行场景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如果你平时就是自己上下班通勤,偶尔带带一两个朋友,那轿车的空间就基本能满足你的需求;但要是经常全家一起出行,还得带不少行李,那就得优先考虑空间大的车型,比如SUV或者MPV。 🚗再就是用途,你买车主要是在市区开,还是经常跑长途?市区开的话,要更注重油耗和操控性,因为市区路况复杂,走走停停,油耗低能省不少钱,操控灵活也能让驾驶更轻松。要是经常跑长途,那舒适性和稳定性就很重要了,长时间开车,座椅舒适、车辆稳定,能减少疲劳感。 🚗还有预算,十万级家轿可选的范围很广,但也不能只看价格,还得综合考虑车辆的配置、性能、后期保养成本等因素。有些车虽然价格便宜,但后期保养费用高,油耗也大,算下来长期使用成本可不低;而有些车价格稍高一点,但配置丰富,性能稳定,后期保养也省心,长期来看反而更划算。 一、先简单分析下这个价位的轿车,它们普遍的特点是: ①. 油耗低:轿车车身轻,风阻小,一般比同价位SUV省油,市区代步经济性不错。 ②. 操控灵活:轴距短,转弯、停车比SUV方便,适合城市通勤。 ③. 配置够用:主流车型基本配齐了倒车影像、中控大屏、自动空调等实用功能。 二、但缺点也很明显 ①.空间小:后排坐3个成年人很挤,腿部空间一般,尤其是身高超过1米75的乘客,长途乘坐不舒服。 ②.后备箱有限:普通家轿后备箱容积通常在400 - 500升左右,放婴儿车 + 行李箱就差不多了,6口之家出行根本不够。 ③.通过性一般:底盘低,走烂路容易托底,适合城市,但自驾游遇到坑洼路面就头疼。 ⑤.结论:如果你家里只有4口人,平时主要在市区开,轿车确实更经济实惠。但像我家6口人,偶尔还要跑长途、带行李,轿车真的不合适。 三、为什么我不选轿车?实际用车需求对比 ①.6口人(夫妻 + 两个孩子 + 两位老人),普通轿车后排坐3个人已经很勉强,长途更难受。 ②.经常满载出行,周末郊游、节假日回老家,行李多,轿车后备箱根本装不下。 ③.偶尔走烂路,回乡下时有些路段坑坑洼洼,轿车底盘低,容易刮蹭。 所以,即便十万级轿车省油、便宜,但空间和实用性才是我的刚需。 四、十万级更适合我的选择:SUV或MPV 既然轿车不合适,这个预算范围内,我更倾向于大空间SUV或MPV。虽然油耗比轿车高一点,但实用性强太多。 1. 大空间SUV ①.优势:坐姿高、视野好,后排和后备箱比轿车大,通过性强,适合家用。 ②.缺点:油耗稍高,操控不如轿车灵活。 2.推荐车型(举例,不涉及具体品牌): ①.某经典国产SUV:轴距接近2米7,后排腿部空间宽敞,后备箱够用,1.5T动力够用,油耗8L左右。 ②.某合资入门SUV:品牌口碑不错,质量稳定,但配置较低,适合看重耐用性的用户。 3. 入门MPV ①. 优势:7座布局,第三排能应急,适合多口之家,后备箱扩展性强。 ②.缺点:外形像面包车,驾驶感较笨重,油耗比SUV更高。 4.推荐车型(举例) ①.某国产MPV:2 + 2 + 3布局,第二排独立座椅,第三排坐小孩或瘦小成人没问题,满载时后备箱还能塞点行李。 ②.某低价位MPV:价格便宜,但第三排较窄,适合短途应急。 五、质量、油耗、用车体验对比 1. 质量稳定性 ①.轿车普遍故障率较低,尤其是合资品牌,耐用性好。 ②.国产SUV/MPV近几年进步大,但小毛病可能稍多,建议选市场保有量大的车型。 2. 油耗表现 ①.轿车:市区6 - 7L,高速5 - 6L,最省油。 ②.SUV:市区8 - 9L,高速7L左右,比轿车高1 - 2个油。 ③.MPV:市区9 - 10L,高速8L左右,最费油。 3. 用车体验 ①.轿车适合小家庭,代步舒服,但人多就难受。 ②.SUV视野好,空间大,适合经常满载的家庭。 ③.MPV座位多,但驾驶感一般,适合真有7座刚需的用户。 ⚠️写在最后 选车就像找对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在选车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多去4S店试驾,亲身感受一下车辆的驾驶体验、空间大小、舒适性等方面,再结合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今年你的保费涨了吗“人保是否有杀熟”的嫌疑?以个人经历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 车型:捷途21款1.6T星版提车时间2021.1.27 出险次数:0 因为车辆当初以分期形式在4S店购买,所以第一年必须在4S店并且以全险的价格购买!而店里只能买人保。所以也注定了人生第一次购买只能是人保!当初对于保险并未过多做出询问,毕竟当时还沉浸在对于人生第一辆车的喜悦中,稀里糊涂的就按照销售步骤一步步走了下去! 新车上路以后应该说是爱护心理吧,所以刚开始各种小心翼翼,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各种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好歹都是小问题,基本都是属于剐蹭车门系列,咨询4 S店给出的回复是钣金喷漆修复一扇车门400元,价格不高害怕报了保险来年保费上涨的原因,从而开启了磕碰修复价值不高,就不报保险的心理!前前后后两三年的时间里钣金修复价值超过1200块!也没走保险, 随着年年花大价钱维持购买全险,未出险,保费下降的幅度却陷入尴尬的境地,维持在了两千一到两千三之间,再也下不去! 23年的时候已经降到了2803元,到了24年参保险员说是什么原因忘了,因为没有了交强险,所以价格一下到了2272元,按道理来说一直没出险的情况下对应的应该是逐步下降的保费是不是才是正常情况? 24年底购买25年保险的时候保险员给的报价却是让人有些许破防,满心期待的想着保费价格应该能到两千下。依旧是上一年的套餐依旧是购买的全险,在未出险的情况下,她给出的保险价格相比较24年的保费价格只下降了仅仅90块钱,没错,历经一年的时间仅仅降了90块钱!还是磨破嘴皮子各种你来我往最后的优惠福利价格,以上所述还不是重点,往下看,精彩的来了! 两辆一模一样的车,每年出险情况不同的情况下保费也不一样,但是最后结局却很是耐人寻味!!!当初买车时候,是跟发小一起看的车,一起买的车,还是同款车,同样的价格同样的配置,唯一区别在于车内饰颜色,这就好玩了是不是!每一年我们两个买车险都会互通有无,他的车在第二年的时候出过一次险换了整扇车门,所以到了年底对于人保给出的价格相当不满意,所以转投了太平洋,保费才得以相比较第一年全险的价格有些许下降,而作为能懒就懒的我,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的人保全险,而第三年,这位仁兄又转投回来了人保,保费价格相比较我多了二百左右,他也接受了然后就是重点了,第四年两人的保费对比之下差距已经拉小到了70块????对的没看错,出过险的车与没出过险的差距已经拉小到了70左右,这我就有点不能理解了?更重要的是今年初买今年保险的时候,俩人都以全险的价格算的保费竟然相差无几!!!!最后发小以舍弃附加险399的价格成功的反超我的车险价格!比我便宜了300左右搞得我是一脸懵????我与保险员唇枪舌战的结果就是人家说:是由于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调整导致保费波动。这一拳真的是把我干的稀碎!!!恨只恨自己对于人保过分依赖,在该续车险的月初对于别的车险电话一律拒之门外! 悔不当初, 所以最后做出决定,今年优先接触尝试换保险公司,对比后再选择!对于人保的信任也已触底! 总结:按常理来说,没出过险保费不是应该每年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下降额度吗, 头一次听说不出险的情况下,保费额度下降触底的事情!遇到我这样的憨憨,车险最后几天遭遇人保这类店大欺客的情况,也是无奈! 只能说一味地偷懒固化思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今后续保的最后一月里尽量多接触别的保险公司,多对比,选择最优惠的保险公司,但是也不会为便宜随便去选择不出名小保险公司,因为怕图便宜真出险了他在给我撂挑子惹麻烦!不知道你们的人保对你们如何???
#爱车故障记录购车时间:2022年9月 车型:捷途X70 PLUS 提车快三年,捷途X70 PLUS陪我跑过城市通勤,也走过长途自驾,整体表现稳当,故障很少见。不过既然是机械物件,难免会遇到些小状况,今天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车友圈里的经验,聊聊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应对办法,给车友们做个参考。 一、可能遇到的小状况 1. 车机偶发卡顿处理 ①.偶尔在启动车辆后,中控屏加载速度变慢,滑动菜单时有轻微延迟,或者连接蓝牙后音乐播放卡顿。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同时开启导航、音乐等多个功能时,不算频繁,但遇到时确实有点影响体验。 ②.遇到加载慢或卡顿,长按中控屏下方的电源键10秒左右,车机会强制重启,重启后基本能恢复流畅。平时尽量避免同时开启太多后台程序,定期清理车机缓存(在设置-存储里操作),能减少卡顿概率。 3. 换挡闯动缓解 ①.车速在30-50km/h区间,尤其是急加速再松油门时,变速箱会有细微的闯动感,不像高速行驶时那么平顺。不过这种感觉很轻微,不刻意留意几乎察觉不到,对日常驾驶影响不大。 ②.低速行驶时如果感觉闯动明显,试试提前预判路况,避免频繁急加速、急减速。新车买回来时去过4S店做过一次变速箱程序升级,之后这种感觉减轻了不少,建议车友们保养时可以问问是否有新版本程序可更。 3. 后备箱缝隙异响排查解决 ①.走非铺装路面时,偶尔能听到后备箱传来轻微的“哒哒”声,一开始以为是东西没放稳,后来发现是空车状态下也会有,推测是密封条与金属件摩擦产生的。 ②.后备箱异响其实很好处理,找一块薄海绵或者绒布,塞在后备箱盖与车身接触的密封条缝隙里,减少摩擦就能消除声音。如果是车门异响,先检查储物格里有没有硬币、钥匙之类的小物件,清理干净后大多能解决。 4. 车窗升降维护 ①.雨天过后,主驾车窗有时会出现升降卡顿,升到一半会顿一下,尤其是长期没开窗的情况下更明显,感觉像是橡胶条有点粘滞。 ②.雨天过后或长期不用车,发现车窗升降卡顿,往玻璃密封条里喷一点车窗润滑剂(网上几十块钱一瓶),再反复升降几次,卡顿感就会消失。平时洗车时也可以让师傅用高压水枪冲一下密封条里的尘,预防卡滞。 二、日常使用小提醒 这三年用下来,捷途X70 PLUS的可靠性还是不错的,所谓的“故障”更多是需要适应和维护的小细节。分享几个实用习惯: ①.每次保养时让师傅检查一下底盘螺丝,尤其是经常走烂路的车友,避免松动产生异响; ②.车机尽量连接稳定的网络,在线地图和音乐加载会更流畅; ③.长期停驶(超过一周)时,最好断开负极接线柱,或者每周启动一次怠速10分钟,防止电瓶亏电。 总的来说,小问题不多,即便遇到也大多能自己动手解决。车无完车,只要平时多留意维护,用着还是很顺手的。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到大家,有其他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买二手车选个人车主还是车商买二手车时,“选个人车主还是车商”几乎是每个买家绕不开的选择题。个人车源标榜“价格低、无中间商”,但手续需自跑、售后全靠运气;车商则车源丰富、流程省心,却可能藏着价格虚高、车况隐瞒的坑。两种渠道各有优劣,到底该怎么选?或许得从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说起。✨ 一、选个人车主:低价背后的“自由与风险” ①.个人车主的车源,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价格。没有车商的场地、人工、利润加成,同款车型往往能比车商报价低5%-10%,热门车型甚至能差出上万元。比如一辆3年车龄的家用轿车,个人卖家可能开价8万,车商报价却要8.5万以上,对于预算敏感的买家来说,这笔差价足够覆盖一次大保养。🎁 ②.除了价格,个人车源的“透明感”也让部分人青睐。很多个人车主会提供完整的保养记录、保险单据,甚至愿意带你去4S店查维保记录,毕竟多数人卖车是为了换车,而非靠二手车盈利,刻意隐瞒车况的概率相对较低。若遇上耿直的车主,还能聊清车辆的使用习惯——比如是否长期市区代步、有无激烈驾驶,这些细节往往比检测报告更鲜活。✨ ③.但个人交易的“麻烦”也显而易见。首先是手续繁琐,从查档、过户到提档,全程需要买卖双方跑车管所、税务局,遇上资料不全或流程不熟的情况,跑三四趟都未必能办完。其次是售后空白,交易完成后若发现隐性问题,比如发动机异响、电路故障,基本只能自认倒霉,很难再找到原车主追责。更关键的是,个人车源分散,想找到车况、价格、车型都合适的车,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二手车平台筛选、线下看车,效率极低。⚠️ ④.风险点还在于“信息不对称”。并非所有个人车主都如实告知车况,有些车主可能隐瞒过事故、调表,甚至存在抵押、查封等产权问题。普通买家缺乏专业检测能力,仅凭肉眼和试驾很难识破,一旦买到“问题车”,维权成本极高。 二、选车商:省心背后的“成本与套路” 车商的优势,首先是“省心”。正规车商通常有固定场地,车源集中,能在一天内对比多款车型,省去四处奔波的时间。交易流程也更规范,从车况检测、合同签订到过户手续,基本由车商代办,买家只需到场签字,尤其适合怕麻烦、对流程不熟悉的新手。✨ ①..其次是售后保障。不少车商推出“7天无理由退换”“3个月/5000公里质保”,虽然质保范围多限于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但相比个人交易的“一锤子买卖”,至少多了层兜底。部分连锁车商还会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明确标注车况,降低买家的顾虑。✨ ②.但车商的“坑”也更隐蔽。价格虚高是常态,除了合理利润,很多车商还会通过“打包服务费”“强制购买保险”等方式变相加价,算下来可能比个人车源贵出10%-15%。更让人头疼的是“车况美化”,比如用廉价喷漆掩盖事故痕迹、调表隐瞒真实里程、更换副厂零件冒充原厂件,即便有检测报告,也可能存在“漏检”“轻描淡写”的情况——比如把“结构性损伤”描述为“轻微钣金”。✨ ③.此外,车商的“营销套路”也需警惕。比如用“低价引流车”吸引到店,到店后却说“刚卖掉”,转而推荐高价车型;或者强调“急售”“稀缺款”,制造紧迫感逼你快速下单,等签了合同才发现附加条款里藏着不少猫腻。✨ 三、该怎么选?看需求,更看“避坑能力” ✨其实,个人和车商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关键在于匹配自身需求: ①.若你是“时间充裕、懂车、能接受麻烦”的买家,选个人车源更划算。但务必做好三件事:一是带专业人士验车,重点查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借助第三方检测平台(如查博士、车300)获取维保和出险记录;二是核实产权,确保车辆无抵押、无查封,行驶证与车主身份证一致;三是签订详细合同,注明车况、里程、违约责任,避免口头承诺。✨ ②.若你是“怕麻烦、不懂车、追求售后”的买家,车商更适合,但要学会“挑车商”。优先选连锁品牌或本地口碑好的老店,避开“路边摊”式小展厅;要求提供完整检测报告,并自己找第三方复检,尤其注意覆盖件更换、焊点修复等细节;砍价时不仅要谈裸车价,还要明确服务费、过户费等附加费用,避免“低开高走”。✨ ③.还有一种折中方案:通过“个人车商”交易。部分平台推出“个人车源、平台代办”服务,由平台负责检测、过户和短期质保,既保留个人车源的价格优势,又降低了流程和车况风险,适合介于“懂车”和“小白”之间的买家。✨ 四、终极建议:没有绝对靠谱,只有足够谨慎 无论选个人还是车商,二手车交易的核心是“车况”和“价格”的平衡。个人车源未必全是好车,车商也未必全是套路,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做足功课:验车时不偷懒,合同里不含糊,付款前多对比。✨ ①.说到底,二手车的魅力就在于“性价比”,但这份性价比需要用耐心和细心去换取。与其纠结“选个人还是车商”,不如先学会“怎么看车、怎么防坑”—毕竟,靠谱的车况,才是二手车最值的“底牌”。
#挑战全网最帅侧颜自从2022年9月提了这台捷途X70PLUS山Pro(1.5T版本),它就成了我日常通勤和周末出游的忠实伙伴。作为一款家用SUV,它的侧颜线条是我最喜欢的角度——流畅又不失力量感,趁着懂车帝这个话题,翻出手机里的侧拍照片,顺便聊聊这三年多的用车体验。 一、颜值即正义:侧颜杀手是怎么炼成的 ①.捷途X70PLUS山Pro的侧面设计很抓眼球。车身长度接近4.7米,轴距2.74米,比例协调,没有某些SUV“头重脚轻”的臃肿感。我最喜欢的是它的腰线:从前轮拱上方一直延伸到尾灯,配合略微下压的车顶线条,运动感立马就出来了。轮毂是18英寸的,双色设计,侧面看过去和车身搭配得很和谐。 ②.停车时总忍不住侧着拍几张,尤其是傍晚光线斜照在车身上,金属漆面反光的质感特别明显。有朋友说这车侧面有点像某德系豪华品牌,我倒觉得它更像“务实派帅哥”——设计不浮夸,但耐看。 二、1.5T动力够用吗?通勤党的真实反馈 ①.这台1.5T发动机最大156马力,峰值扭矩230牛·米,匹配6速双离合变速箱。如果单看数据,可能有人觉得“小马拉大车”,但实际开起来,城市里完全够用。 ②.低速表现:起步不算猛,但涡轮介入后(大概1800转左右)提速轻快,红绿灯路口超个车没问题。 ③.中高速段:80km/h以内动力响应积极,高速上跑到120km/h也不吃力,但再往上就需要深踩油门了。 ④. 变速箱调校:平顺性不错,堵车时偶尔能感觉到2-3挡切换的轻微顿挫,不过不影响整体舒适度。 ⑤.油耗:我每天上下班单程15公里,市区拥堵+高架路混合路况,表显油耗长期稳定在9.5-10.5L/100km。对于一台1.6吨重的SUV来说,算是预期之内。跑高速能降到7L左右,还算省心。 三、配置实用派:这些功能最常用 1、山Pro的配置属于“该有的都有”,不花哨但实用: ①. 360度全景影像:窄路会车或停车时特别好用,尤其是侧方停车,屏幕上的辅助线很准。 ②. 语音控制:虽然不如新势力那么智能,但“打开空调”“导航到XXX”这种基础指令识别率很高。 ③. 后排空间:我身高175cm,后排腿部剩余两拳多,地台接近全平,坐三个人不挤。 ④.遗憾点:车机系统偶尔卡顿,尤其是刚启动时。 四、驾驶体验:舒适取向,适合家用 ①.底盘调校:偏软,过减速带和坑洼路面滤震不错,但快速过弯侧倾明显,适合稳稳开; 隔音:80km/h以下风噪控制还行,超过100km/h胎噪明显(原厂轮胎一般); ②.方向盘手感:轻重适中,女生开也不会觉得沉,虚位有一点,指向不算精准但省力。 ③.长途体验:每年年回老家,一次单程2000公里的高速,座椅支撑性不错,腰不酸,但后排坐垫略短,大腿承托一般。 五、三年用车的小毛病 1.没有完美的车,遇到过的几个问题: ①. 雨刮异响:首保后免费换了一副,后来自己买胶条替换解决; ②. 刹车初段软:刚开始要踩深一点,适应后就好了; ③. 车机死机:遇到过两次,长按电源键重启恢复。 说到底,拍侧颜是因为它好看,而一直开它,是因为它确实好用。这台车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但在动力、配置、空间这些日常用车最需要的地方,都给得很实在。
#为什么选这车人生第一辆车选了捷途X70 PLUS,一晃眼开了快三年,聊聊为啥当初选它的缘由、看车时的纠结,还有这三年的用车体验。 一、👉为啥选捷途X70 PLUS? ①. 外观内饰对胃口 第一次见它,就觉得这外观很对我路子。车身线条硬朗又不失流畅,大尺寸进气格栅搭配犀利大灯,看着特别精神,完全符合我对一台家用SUV “大气、耐看” 的期待。内饰虽说不算多奢华,但设计简洁实用,软质材料覆盖的地方不少,做工也扎实,不像有些车看着廉价,它给人一种 “靠谱家用车” 的质感,对于人生第一辆车的我来说,这份踏实感很重要。 ②. 空间实用性拉满 作为普通家庭,选车肯定看重空间。捷途X70 PLUS的车身尺寸够大,轴距也长,车内无论是前排驾驶位,还是后排乘坐空间,都很宽敞。我身高一米七五,坐在前后排都能舒舒服服的,头部、腿部空间余量充足。而且后备厢常规容积就不小,搬家拉点大件、过年回老家装行李,甚至偶尔拉个小家具,它都能轻松应对,这种实用性,太契合家庭日常需求了。 ③. 动力油耗平衡 我选的是常规燃油版,动力谈不上多强劲,但日常家用绝对够使。市区里起步、跟车,高速上超车、巡航,它都能稳稳当当完成任务,动力输出平顺,不会有突兀感。油耗方面,在同级别SUV里算不错的,市区综合油耗大概8 - 9个(当然路况不同有波动),对于这么大的车,能有这表现,我挺满意的,后期用车成本不会太高,养车压力小。 二、🚗选车时的纠结:对比过这些车 ①. 哈弗H6 国民神车,销量摆在那,口碑也不错。去看实车,外观内饰设计确实紧跟潮流,配置也丰富。但试驾时,感觉它的底盘调校偏硬,过减速带、坑洼路时,颠簸感传递到车内比较明显,而且后排空间虽然够用,但对比捷途X70 PLUS,没那么宽敞。加上当时觉得它满大街都是,想选个相对独特点的,就把它否了 ②. 长安CS75 PLUS 外观很唬人,运动感拉满,内饰科技感也强,大联屏看着特高级。动力参数漂亮,试驾时加速确实猛。不过深入了解后,发现它的油耗比捷途X70 PLUS略高,而且后排座椅角度有点陡,长时间乘坐容易累。对于注重家用舒适性和油耗的我来说,权衡之下,还是觉得捷途更合适 ③. 传祺GS4 它的优势是品牌在南方认知度高,车型相对小巧灵活,市区停车方便。但空间是硬伤,尤其是后排和后备厢,对比捷途X70 PLUS,明显小一圈。我想着第一辆车要兼顾家庭未来使用场景,空间不能妥协,所以也没考虑它 三、⚠️三年用车体验:优缺点都聊聊 ①. 优点延续 - 空间:后排跷二郎腿、后备箱塞婴儿车+行李箱,完全没问题。有次搬家,把后座放倒,直接当“小货车”用,装下一堆杂物,朋友都笑称“你这是SUV界的‘面包车’吧”。 - 配置贴心:定速巡航跑高速太香,解放右脚;倒车影像+雷达,新手福音(当年我停车全靠它);座椅通风(部分版本有)在夏天简直救命,这些配置放在合资车,至少得加钱选装,X70 PLUS直接标配或亲民价给到,太实在。 - 可靠性稳:除了正常保养,没遇到大故障。发动机、变速箱兢兢业业,没把我扔在路上过,对于“第一辆车”来说,“不坏”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②. 小缺点也有 - 隔音不算优秀:高速上100km/h以上,风噪、胎噪会明显些,不过关上车窗、放首歌,也能接受(毕竟价位在这)。 - 悬架偏硬:过减速带、坑洼路时,颠簸感会传递到车内,追求“坐船感”的话,它可能差点意思,但换来的是转弯时车身支撑不错,算“鱼和熊掌”的取舍。 - 车机系统有点“古板”:虽然有中控大屏,但流畅度一般,功能也不算智能,基本就听听歌、导导航,别指望像新势力车机那样“玩出花”。 四、🚘总结 三年下来,捷途X70 PLUS作为我的人生第一辆车,它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它满足了我对空间、实用性、性价比的需求。
#最帅的一个角度我的捷途X70PLUS已经开了三年了,跑了近3万3千多公里左右。虽然现在新车层出不穷,但每次停好车,我还是习惯性地回头多看几眼, 感觉有些角度,无论看多少次都觉得顺眼,现在觉得比刚提车时更耐看。趁这个话题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随手拍的照片,好不好看 🚗这台车斜45度拍是我觉得最帅的角度,尤其是晴天光线好的时候。这个角度能完整展现中网的造型,横向的镀铬条让车头显得更宽,大灯的棱角也很锋利,整体看起来不呆板。 🚙引擎盖上的几道隆起线条让车头多了点肌肉感,不像某些SUV那样平平的。侧面看过去,轮毂和车身比例刚好,19寸的尺寸(我这台中配的款式)搭配得不错,不会显得“脚小身子大”。 🚗X70PLUS的车长接近4米8,但侧面线条处理得挺好,没有那种“硬拉长”的感觉。车窗上沿的镀铬饰条从A柱延伸到D柱,让车身显得更修长,不会像某些SUV那样像个方盒子。 🚘车门下方的折线是个加分项,让侧面多了点层次感,不然光秃秃的会显得单调。轮眉的弧度也刚好,不会太圆润也不会太方正,属于比较协调的设计 🚖刚提车时,我对车尾的设计感觉一般,但看久了反而觉得挺耐看。尤其是从斜后方看,贯穿式尾灯的线条和车牌区域的凹陷形成对比,不会显得太呆板。 🚗后保险杠的银色护板让车尾看起来没那么厚重,双出排气(虽然是装饰)也算是个小点缀。这个角度还能看到后轮拱的肌肉感,比完全平直的尾部设计更有立体感。 🚕这车的头灯亮度够用,但造型上不算特别惊艳。反而是尾灯在晚上点亮时效果不错,贯穿式的灯带加上内部的细节设计,辨识度挺高,老远就能认出来。 🚗刹车灯和转向灯的亮度足够,不会显得廉价。如果头灯也能有更独特的造型,比如矩阵式或者更锐利的日行灯,整体视觉效果可能会更上一层楼。 🚕带点棱角的造型,不像某些车圆滚滚的,和车身风格统一,转向灯集成在里面,看起来不突兀。 ①.轮毂:双色切削的样式,洗车后特别亮眼,远看也不显小,比某些纯黑轮毂更有层次感。 ②.腰线:从大灯延伸到尾灯的那条线,让车身侧面没那么单调,尤其是在阳光下,光影效果更明显。 🚙现在回头看这辆车,依然觉得设计不过时。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品牌,但线条干净,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装饰,属于那种“第一眼不惊艳,但越看越顺眼”的类型。 🚗当然,有些地方如果能改进会更好,比如中网的镀铬能少一点,或者提供纯黑选项,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另外,如果车身颜色选择更多一些(比如深灰或墨绿),可能会让整车看起来更有质感。
#远程控车的“含金量”作为一个刚接触车的新手,22年9月5号提了人生第一辆车——21款捷途X70 PLUS山pro版本,中配,1.5T 。之前没车的时候,压根不知道手机APP还能控制车,提车后才发现这远程控车功能,实实在在成了日常用车的“好搭子”,给我的用车生活带来了超多便利。 2. 远程空调:夏天救命,冬天省心 ① 夏天提前降温,告别“蒸笼车” 我们这儿夏天动不动就40℃,车停户外半小时,方向盘能烫得握不住。自从用了远程空调,出门前10分钟用APP打开,风速调最大,温度设最低,上车时车里已经凉快多了,再也不用“开门散热5分钟,开车一身汗”了。 ② 冬天提前热车,不用挨冻 以前开手动挡的朋友都得提前下楼热车,我这车直接APP远程启动,发动机先预热,空调同步吹暖风。等上车时水温已经上来,玻璃上的霜也化得差不多了,省时又舒服。 3. 强迫症福音:手机查锁车状态 我有个毛病,停完车总怀疑自己没锁。以前得跑回去拉车门确认,现在直接打开APP看一眼,锁没锁一目了然。 4. 1.5T+远程启动,动力衔接更顺 很多人担心小排量涡轮车开空调会肉,但这台1.5T配合远程启动有个好处——提前热车后,动力响应更快。夏天堵车时,空调一直开着也不会让发动机频繁启停,油耗增加也不明显。有次接人等了半小时,APP显示空调只多耗了0.3L油,比怠速等人划算。 5. 没想到的实用场景 ①.远程开窗散味:吃完烧烤车里一股味儿,回家前APP开条缝通风,比放炭包快多了。 ②.监督家人开车:老婆刚拿驾照,我能在APP里看她今天急刹车了几次、平均油耗多少,间接提升她的驾驶习惯。 ③.防忘关窗:有次下雨,APP突然弹窗提醒“车窗未关”,赶紧远程升窗,避免内饰淋湿。 6. 缺点:信号依赖强,偶尔延迟 ①地库或偏远地方信号差时,APP可能连不上车,只能乖乖用钥匙。 ②夏天暴晒后,光靠10分钟空调降温不够,后来我加了遮阳帘配合使用。 ③指令偶尔有2-3秒延迟,比如点“解锁”后得等一会儿才生效。 7. 安全细节做得不错 ①.每次远程操作要输独立密码,不怕手机丢了被人乱控车。 ②.空调默认内循环,避免长时间远程启动吸尾气。 ③.电瓶电量低时自动禁用远程功能,防止亏电打不着火。 8. 新手司机的隐形帮手 作为第一辆车,这些功能变相降低了用车难度: ① 夏天不用担心孩子被烫哭(儿童座椅晒得滚烫)。 ② 冬天不用站在寒风里热车。 ③ 锁车焦虑症彻底治愈,APP一键查看+远程上锁。 ④.有次回老家,邻居看我手机控车直感叹:“现在十来万的车都这么智能了?”其实很多车都有,只是很多人没用习惯。 9. 希望升级的功能 用了一年多,如果能增加这些就更好了: ①.空调定时预约:比如固定每天下班前18点自动启动。 ②.车窗开一半:现在只能全开或全关,夏天想通风又怕下雨很纠结。 10. 最推荐的使用场景 如果你也有远程控车,建议优先试试这些: ✅ 高温天提前开空调(温度设最低,风速最大,效果更明显)。 ✅ 冬季热车+除霜同步(省去刮冰时间)。 ✅ 不确定锁车时秒查状态(比跑回去确认省力)。 ✅ 找车时闪灯鸣笛(地下车库迷路救星)。 总结:不是黑科技,但真心实用 ①.远程控车不像自动驾驶那么炫酷,但确实解决了日常用车的痛点。尤其对新手或家庭用户来说,少受罪、少焦虑就是最大的价值。可能老司机觉得无所谓,但一旦用习惯了,真的回不去——科技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点吗?
3.69
“良好”
共583人评价
8万-12万SUV总榜
NO.52
低于50%的同价位车系
3.69
综合
3.71
内饰
3.49
配置
4.04
空间
4.08
外观
3.51
舒适性
3.51
操控
3.51
动力
扫码下载懂车帝APP
© 2025 懂车帝
www.dongchedi.com
公司名称:重庆懂车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