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问界 M9 以 50 万级售价创下年销十几万的国产高端 SUV 神话,成为华为鸿蒙智行体系的绝对主力。然而进入 2025 年,这场狂飙突然急刹车 —— 前两月销量同比暴跌 42.88%,1 月单月降幅达 47.02%,曾经的市场黑马陷入 “爆款魔咒”。在华为多品牌战略分流、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下,问界正上演一场惊险的突围战。
一、销量过山车:神话破灭的三重推手
数据显示,2025 年 1-2 月赛力斯累计销量 4.38 万辆,较 2024 年同期的 7.67 万辆近乎腰斩。曾经撑起品牌溢价的 M9 虽然逆势增长 243.89%,但独木难支,其 1.81 万辆的销量占比已达 41%,暴露产品线断层隐患。




1. 华为 “去问界化” 的蝴蝶效应
作为鸿蒙智行首个合作伙伴,问界 2024 年贡献了该体系 87% 的销量。但随着华为 “1+8+N” 战略落地,智界(奇瑞)、享界(北汽)、尊界(江淮)相继入局,2025 年 2 月问界在鸿蒙智行的份额已跌破 53%。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终端:华为门店 C 位换成智界 S9,春节期间余承东驾驶享界返乡直播,品牌资源的分散让问界失去 “独子” 优势。
2. 新能源市场的丛林法则
当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新势力内卷升级,问界的 “华为光环” 不再稀缺。理想汽车凭借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2025 年 2 月销量突破 5.2 万辆;比亚迪腾势 N7 以 30 万级纯电 SUV 月销破万;就连曾经的 “后进生” 长安深蓝,也通过增程技术迭代实现销量翻番。在 25-50 万元核心战场,问界面临前后夹击的竞争红海。
3. 产品周期与用户预期的错配
2024 年底的促销活动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而 2025 年初新品青黄不接,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新能源汽车从 “尝鲜期” 进入 “实用期”,用户对产品力的考核维度从单一的 “华为赋能”,转向续航、智能驾驶、空间体验等全场景能力。问界老款车型在充电效率、座椅布局等细节上的短板,逐渐被放大。



二、突围三板斧:高端化 + 增程化 + 场景化
面对危局,问界在 2025 年春季打出 “加量不加价” 的组合拳,试图通过三大升级重构竞争力:
1. 高端市场的 “护城河” 工程
新款 M9 以 46.98 万 - 56.98 万元价格区间,在 50 万级市场继续深化 “豪华平权” 策略:新增的红色外观瞄准商务场景,三颗固态激光雷达 + 分布式 4D 毫米波雷达的硬件升级,将智能驾驶带入城市领航时代。数据显示,M9 用户的智驾里程占比已达 44.6%,证明高端用户对智能化的强需求。问界试图通过 “超豪华配置 + 华为智驾” 的双重标签,在 BBA 主导的豪华 SUV 市场撕开缺口。
2. 增程技术的 “降维打击”
针对用户普遍存在的里程焦虑,问界将最新一代超级增程器作为核心武器 —— 实现 “一升油发 3.6 度电” 的行业顶尖效率,较上一代提升 15%。在《麦肯锡增程式电动车报告》指出的 “25-40 万元主流增程市场”,问界形成技术壁垒:当理想、深蓝还在比拼续航里程时,问界已通过发电效率优化,在能耗、动力响应上建立差异化优势。即将上市的 M8(预售价 36.8 万起),更以 “M9 同源增程系统” 下沉至中高端市场,填补 M7 与 M9 之间的价格空白。
3. 产品矩阵的 “全场景覆盖”
不同于智界专注纯电、享界聚焦轿车,问界明确 “全系列 SUV” 定位:从 22.98 万的新 M5 Ultra(首搭华为 ADS 3.0 进入 20 万级市场),到 56.98 万的 M9 2025 款,覆盖城市通勤、家庭出行、豪华越野等全场景。这种 “聚焦 SUV + 动力双路线(纯电 + 增程)” 的策略,既避开与智界的直接内卷,又能利用赛力斯成熟的 SUV 制造经验,形成品类优势。
三、华为生态博弈:从唯一到之一的生存法则
问界的困境,本质上是华为 “多品牌战略” 下的必然阵痛。当鸿蒙智行从 “问界独大” 演变为 “四界混战”,每个品牌都需要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
- 智界以 25 万级纯电市场为核心,用年轻化设计分流主流消费群体;
- 享界依托北汽的高端制造经验,主攻行政级轿车市场;
- 尊界以百万元级豪车定位,剑指超豪华领域;
- 问界则扛起 “高端增程 SUV” 大旗,试图在技术路线和品类细分上建立护城河。
这种生态内部分化,虽然短期内导致问界份额流失,但从华为整体来看,通过 “多品牌卡位不同价格带 + 技术共享”,正在构建覆盖全市场的新能源矩阵。问界能否在这场生态博弈中存活,关键在于能否将 “华为智驾 + 赛力斯制造” 的协同效应,转化为不可复制的产品力。

四、未来之战:当 “华为光环” 褪去之后
2025 年对于问界是真正的考验:当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不再为 “华为合作” 标签买单,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才是核心。赛力斯 2024 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 55 亿 - 60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这得益于 M9 的高毛利贡献。但能否持续,取决于新款车型能否接住老款的市场接力棒。
行业分析师指出,问界的突围存在两大胜负手:
- 渠道协同效率:在华为门店资源分散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独立渠道建设,强化品牌辨识度;
- 技术迭代速度:当智能驾驶进入 2.0 时代,能否保持与华为最新技术的同步迭代,避免出现 “硬件落后半代” 的被动局面。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问界的遭遇战,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 “政策驱动” 转向 “市场驱动” 的缩影。当补贴退坡、流量红利消失,只有真正具备技术纵深、品牌定力和用户洞察的企业,才能在淘汰赛中笑到最后。对于曾经的 “华为亲儿子” 问界来说,现在需要证明:即便没有独家光环,依然能凭实力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在裂变中寻找确定性
销量腰斩不是终点,而是问界品牌觉醒的起点。当 “华为赋能” 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当高端市场的竞争从 “价格比拼” 升级为 “价值定义”,问界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无论是超级增程器的技术突破,还是全场景 SUV 的品类坚守,本质上都是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或许是件好事 —— 当每个品牌都在寻找差异化生存之道,最终受益的,是能获得更精准、更优质产品的我们。问界的突围之战,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兴衰,更将为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书写重要的实践注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