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回顾:高速碰撞背后的未解之谜
2025年3月29日夜间,一辆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以116km/h行驶时,撞上施工路段水泥护栏并爆燃,车内三名年轻女性全部遇难。根据小米官方数据,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以97km/h时速撞击,车门是否因断电锁死、电池防护是否失效等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雷军于4月1日公开致哀并承诺配合调查,但家属质疑“2秒反应时间不现实”,要求彻查车门锁死原因。目前事故车辆仍由警方保管,最终责任认定尚未公布。

事故车辆(网络图)
技术争议:纯视觉方案的“夜间盲区”
此次事故暴露了当前智驾技术的局限性。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感知环境,但在夜间、逆光等复杂场景下,对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的识别率显著降低。行业数据显示,类似场景下智驾系统的误判率高达21%,而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可提前30%识别风险。
特斯拉推崇的纯视觉方案在国内复杂路况下屡现短板。清华大学专家指出,夜间低光照环境中,纯视觉系统有效探测距离仅60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3秒。反观华为、Momenta等品牌的智驾供应商都在高阶智驾上采用激光雷达方案,通过三维点云建模能穿透雨雾,在本次事故同类场景中或可避免悲剧。
安全警示:智驾时代不可忽视的“生命防线”
- 账号绑定与责任归属。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小米SU7事故中,驾驶员可能使用非驾驶员账号登录智驾系统,她是否通过智驾考试成为事故疑点之一。这也暴露出借车风险,当前法规要求智驾功能必须通过驾驶员资质认证,但实际使用中“一车多人共用”现象普遍。建议家庭用户为每位驾驶人单独注册账号并通过考试,避免紧急接管时操作生疏。
- 机械冗余设计的必要性。尽管小米手册注明机械拉手应急开门,但剧烈碰撞导致的电池断电仍可能使电子锁失效。行业呼吁增加物理开门装置冗余设计,确保碰撞后15秒内可手动解锁。
- 用户教育的缺失。数据显示,使用L2级辅助驾驶的用户注意力分散时间增加3倍。车企需强化“人机共驾”培训,模拟夜间接管、极端路况等场景,打破用户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带智驾的车辆提车时需要进行智驾考试
技术狂奔需敬畏生命
这起悲剧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智驾技术突破的璀璨光芒,也折射出安全边界的模糊阴影。在追求智能化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建立“技术谦逊”——承认系统局限、完善冗余设计、强化用户教育。唯有将生命权置于技术崇拜之上,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雷军就“SU7爆燃3死事故”发声##小米汽车回应爆燃事故多个疑问##小米汽车App悄悄上线安全分Beta##小米SU7 3月交付量超29000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