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车企密集发布支持“兆瓦级快充”的电池技术,宣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即将落地。但这一趋势引发宁德时代首席技术官高焕的公开反对:“为超充过度牺牲电池寿命和安全性,是拿用户利益换短期营销。”其直言,部分企业将实验室极限参数包装成量产卖点,却未公开快充对电池结构的长期损伤数据。

超充技术三大硬伤浮出水面
材料损耗加剧:业内测试显示,某品牌超充电池在80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超30%,而普通电池可达2000次循环。大电流导致电极材料锂枝晶生长加速,直接威胁电池寿命。
热失控风险陡增:某新势力车型搭载的超充电池在连续快充测试中,电芯温差一度突破15℃,远超行业8℃的安全阈值。若散热系统故障,高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电网与成本难承受:一座兆瓦级超充站建设成本超300万元,且需配套专用变压器。电网专家测算,若10%的电动车同时使用超充,局部电网负荷将激增47%,改造费用或达万亿级。
面对行业对超充的狂热,宁德时代选择“泼冷水”,并推出两项方案:
神行电池:通过双面液冷技术和自适应电解液配方,实现4C超充(15分钟充至80%)与1000公里续航并存,循环寿命达2500次;
天行重卡电池:针对商用车高频使用场景,设计寿命覆盖15年或300万公里,支持3C快充且容量衰减低于20%。
高焕强调:“真正的技术突破不是参数‘内卷’,而是让电池在用户手中用得更久、更安全。”
当前主流电动车主日均行驶里程不足50公里,家用慢充已满足90%以上场景。但车企仍将超充作为核心卖点,导致消费者为用不到的“峰值性能”支付溢价。行业数据显示,超充电池成本比普通电池高18%-25%,且保险公司对部分超充车型保费上调10%-15%,直指其潜在风险。
多位电池工程师指出,超充与长寿命本质是材料体系的博弈。例如,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采用磷酸锰铁锂+石墨的“保守”组合,而非激进的三元锂方案,正是为平衡安全与效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动力电池投诉中,快充导致的寿命缩水占比达34%,较2021年翻倍。
“电池技术没有‘魔法参数’,所有性能提升都需付出代价。”一名行业研究员表示,“当车企宣传‘充电比加油快’时,更应该追问:五年后的电池还能充进多少电?换电池要花多少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