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上汽华为联手破局,“灵魂论”背后藏何玄机?

    用户3005841267214头像用户3005841267214头像
    用户30058412672149天前

    4月将至,上汽与华为的“尚界”项目官宣进入倒计时。 这一合作引发业内震动——三年前,上汽前董事长陈虹曾以“车企必须掌握灵魂”为由,强硬拒绝华为的智能化方案。如今剧情反转,背后是技术博弈还是战略妥协?

    2021年,陈虹公开表态:“车企若交出电子电气架构主导权,等同于放弃灵魂。”当时上汽仍在使用分布式架构,智能化水平落后。若直接采用华为全栈方案,短期可快速补足短板,但代价是核心研发团队的生存空间被挤压。零束科技(上汽旗下智能驾驶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当时华为方案打包出售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合作等于交出技术定义权。”

    履新不足一年的贾健旭,在推动合作前专程拜访陈虹。据知情人士描述,陈虹对合作态度明确:“华为的势能必须借力,但合作必须建立在上汽已有自主架构的基础上。”这解释了“灵魂论”的真正意图:用三年时间,零束科技完成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研发,上汽实现从传统分布式架构向域控制架构的跨越。如今,海外版MG车型已搭载自研系统进入欧洲市场。

    陈虹的“灵魂保卫战”折射出传统车企的集体焦虑: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自研智能架构,比亚迪全产业链闭环,而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以“打包方案”争夺话语权。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高管坦言:“直接采购方案看似省力,但一旦合作终止,车企连OTA升级都受制于人。”上汽选择先完成核心架构自研再合作,正是为保留技术谈判的底牌。

    与赛力斯、长安的合作中,华为以“全栈方案供应商”身份深度绑定整车制造。但在上汽案例中,知情人士透露合作仅限于智能驾驶与车机系统,底盘控制等核心模块仍由上汽主导。这种“选择性合作”模式,或将成为华为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新范式——科技企业提供模块化技术,车企保留架构整合权。

    陈虹的强硬拒绝换来三年研发窗口期,零束科技2000人团队累计投入超30亿元。如今上汽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自研架构支撑起差异化竞争需求。当贾健旭问及合作时机,陈虹的回应直指本质:“没有自主架构的合作,只是替别人代工智能汽车。”这场博弈证明:失去技术掌控权的开放,终将沦为“引狼入室”。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