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CR-V限时11.99万、别克君威10.69万起、凯迪拉克XT5直降10万……2025年一季度,合资车展厅的价格牌几乎全被“一口价”标签覆盖。北京某广汽丰田4S店销售坦言:“现在客户进门就问‘能不能比网上报价再便宜’,我们连谈判空间都没了。”

行业数据显示,合资燃油车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55%暴跌至25%,部分二线合资品牌单月销量不足千台。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高管透露:“再不降价清库存,生产线都要停了。”
不是合资车想降价,是华为、小米们逼着它们降价。”深圳某汽车经销商集团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国产新能源车将B级车的配置卖到15万区间,而传统合资燃油车同级别车型成本高出20%,但消费者只认新能源的性价比。
东风日产4S店销售现场演示:顾客用手机对比问界M5和自家楼兰的价格表,转身就走。行业分析师指出:“新能源渗透率超50%后,消费者彻底倒戈,燃油车定价体系崩了。”
上海大众某经销商哭诉:“厂家要求执行‘一口价’,但单车亏损1.2万,全靠贷款手续费和保养套餐填坑。”走访发现,部分4S店玩起“阴阳合同”——明面标价11.99万,实际要求捆绑8000元装饰或五年店内保险。
车企则另有算盘。某日系品牌被曝将“一口价”车型的ESP、隔音棉等配置暗中减配,制造成本直降15%。业内人士直言:“合资车现在卖的是‘品牌残值’,赌的是消费者对LOGO的最后一点信任。”
消费者:抄底还是踩雷? 杭州车主李女士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她以12.8万购入某德系SUV“一口价”车型,三个月后发现同城另一家店报价再降2万。“销售当时说这是历史最低价,现在感觉自己像韭菜。”
行业建议:
1.警惕文字游戏:限时“一口价”常附加置换补贴、公务员折扣等条件,实际落地价可能上浮20%;
2. 查配置表:部分车企减配雾灯、座椅加热等非显性功能;
3. 盯紧政策:2025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再砍半,混动车型或成最大赢家。
湖北某合资工厂工人透露:生产线开工率不足30%,工人轮流放假。而新势力阵营同样艰难——小米汽车被曝单台亏损超5万,理想L6为保毛利率拒绝降价。
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超2000家4S店关停,但市场未现回暖迹象。“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早就不看利润了,就看谁能耗死对手。”某自主品牌掌门人在内部会议上的发言,道出行业残酷真相。
这场厮杀没有幸存者,只有早死和晚死的区别。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