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月产5万台!小米汽车产能狂飙背后的野心与焦虑

    亦之同学头像亦之同学头像
    亦之同学03-26

    小米汽车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供应链消息透露,其产能将于9月突破每月5万台大关,较当前水平翻倍有余。这一数字背后,是雷军从“造车新兵”向“头部玩家”的加速狂奔,更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格局剧变的前奏。

    产能狂飙:从“螺丝冒烟”到“工厂狂潮”

    当前小米汽车的甜蜜烦恼,是订单量远超产能的“倒挂困境”:截至3月初,SU7系列累计未交付订单达15万台,SU7 Ultra预售订单超1.9万台,若维持当前月产2万台的节奏,清空订单需半年以上。

    为此,小米祭出“三板斧”:一是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实施双班制,单月产能冲刺3.5万台;二是二期工厂提前至7月投产,新增15万辆年产能;三是供应链优化,如直接采购电池包缩短生产周期。若9月达成5万台月产能,小米将跻身新势力产能第一梯队,与特斯拉上海工厂(月产约7.5万台)的差距显著缩小。

    战略博弈:35万辆目标背后的生态野心

    产能狂飙直接服务于雷军立下的“2025年交付35万辆”军令状——这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生态闭环的关键落子。财报显示,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营收328亿元,毛利率从15.4%跃升至20.4%,已逼近理想汽车水平。

    随着均价23.45万元的SU7 Ultra热销(BBA用户置换率超50%),小米正撕掉“性价比”标签,向高端市场渗透。更值得关注的是,二期工厂投产恰逢首款SUV车型YU7上市,25万-40万元的定价区间将填补产品线空白,形成“轿车+SUV”双爆款矩阵,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注入强心剂。

    行业镜鉴:产能竞赛下的暗流涌动

    小米的产能狂飙折射出新能源赛道的新常态:交付能力取代PPT造车,成为核心竞争力。对比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月均1.5万-2万台的产能,小米的激进扩产或将引发连锁反应——若35万辆目标达成,其市占率将超3%,直接威胁二线合资品牌生存空间。小米的“重资产”路线与传统车企的保守形成鲜明对比,这场豪赌若成功,将重新定义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游戏规则。

    结语

    当雷军在微博宣布“第20万辆小米汽车下线”时,这场产能攻坚战已进入深水区。9月产能爬坡至5万台,不仅是工厂机器的轰鸣,更是智能电动时代“中国速度”的缩影。小米能否凭借生态势能冲破产能枷锁,或许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写下最鲜活的转型注脚。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