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别克突然推行全系新能源车型“全国统一价”,彻底打破了传统4S店讨价还价的固有模式。紧接着,大众、丰田、日产等众多品牌纷纷跟进,途岳新锐7.99万、威兰达12.98万等“一口价”车型如密集炮弹般投向市场。这场价格战看似是给消费者的让利,实则是合资品牌在自主车企的紧逼下,退无可退的绝地反击。要知道,2025年合资阵营库存积压超百万辆,终端销量已连续三年下滑,市场份额更是跌破40%。

“去年光是清理库存车,数量就高达23.8万辆。”上汽通用内部人员透露。别克昂科威Plus以16.99万“一口价”上市后,单月销量飙升198%,君越车型降价4万后,销量也突破6000辆大关。然而,在这光鲜数据的背后,是车企“壮士断腕”的巨大代价:批发量骤降56%,经销商为了清空库存,只能亏本甩卖,厂家则需贴补数十亿来填补差价。某合资品牌销售总监无奈坦言:“现在卖车根本不指望赚钱,只求别被市场淘汰。”
“所谓的一口价,不过是个噱头罢了!”北京某大众4S店销售员私下爆料,号称13.99万的ID.4根本没有现车,主推的都是老款车型以降价清库存;广汽丰田威兰达虽表面标价12.98万起,但实际上捆绑贷款返利、强制置换补贴等条件;别克看似价格透明,却暗藏“试驾送50元现金”的引流手段。行业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一口价”车型都存在附加条件,消费者实际拿到的“裸车价”依旧迷雾重重。
传统4S店依靠差价盈利的模式正逐渐瓦解。某合资品牌经销商算了一笔账:过去卖车利润能占40%,如今厂家强力推行“一口价”,单车佣金缩水到不足5%,只能依靠金融贷款、售后维修来弥补亏损。更糟糕的是,特斯拉、蔚来等直营模式揭开了价格的神秘面纱,年轻人买车都直奔新能源展厅,合资燃油车展台冷冷清清。上海某汽车城负责人透露:“去年合资4S店退网率超过15%,转型为快修店或二手车商成了不少4S店的出路。”

上汽通用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700亿用于电动化发展,丰田匆忙推出中国特供纯电平台,大众则联手小鹏研发智能驾驶系统。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指出合资品牌研发效率比新势力慢两年,某德系车企的电动车型一上市就滞销,库存周转天数长达90天。更残酷的是成本劣势明显——国产车电池采购成本低20%,智能座舱研发周期比合资品牌快3倍,合资品牌“油改电”车型卖一辆亏一辆已屡见不鲜。
“以前买车只认合资品牌,现在看看配置,真让人失望。”90后购车者小李对比后发现,16万的别克新能源车续航只有400公里,而同样价位的国产车却标配激光雷达和800V快充。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20万以上新能源车市场,合资品牌份额不足8%。某自主品牌高管直言:“合资车现在也就剩下品牌光环,技术差距至少有五年。”
这场价格战无情地暴露了合资阵营的致命弱点:既舍不得放弃燃油车时代的利润,又跟不上电动智能化的创新步伐。当“全国统一价”遭遇4S店潜规则,当700亿研发经费难以抗衡国产供应链优势,合资车的反攻更像是一场迟来的自救挣扎。市场不会怜悯犹豫不决者,2025年淘汰赛已然开启,第一批出局者或许已在名单之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