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曝光:中国领跑,德日为何按兵不动?

    去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一举突破1700万辆大关,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1100万辆,占比超60% 。在北美、欧洲等地,新能源车月均销量与中国相比,简直不足其零头。而日本、印度等市场,单月销量仅几千台。走进德系、日系车企在本土的4S店,大众、丰田等品牌的展台上,几乎看不到纯电车型的身影。


    外界“德国日本造不出好电车”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丰田坐拥近5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大众每年的研发投入超百亿欧元,这些行业巨头完全具备转型的实力。然而,全球超70%的市场对新能源车需求并不旺盛。在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连稳定的电网都难以保障,充电桩更是极度稀缺,消费者依旧钟情于“加油五分钟,畅行全城”的燃油车。


    中国新能源车的爆发,可不单单依靠技术。免征10%购置税、家庭充电低至0.5元/度、免摇号不限行,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接激活了市场。在上海外环,充电站的密度甚至超过了加油站,在三四线城市,平价快充也已普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居民电价是中国的3倍,美国加州充电桩故障率高达30% ,政策与基建方面的差距一目了然


    2023年国内新能源销量数据显示,插混和增程式车型占比75%,纯电车仅占25% 。比亚迪DM - i、理想L系列持续畅销,这表明用户并非要彻底摒弃发动机,而是倾向于“加油充电两不误”的折中方案。


    特斯拉背后有华尔街资本和北美科技红利的支撑,比亚迪则充分利用中国产业链与补贴红利。传统车企若贸然全力押注纯电赛道,就意味着放弃每年数千万辆的燃油车基本盘。通用汽车曾大力投入Bolt电动车,最终却血亏60亿美元,只能无奈减产止损。


    油价电价博弈:左右市场的关键因素

    美国汽油均价约5元/升,但居民电价高达1.5元/度;日本家庭用电成本是中国的2倍。算清这笔经济账,就不难理解为何海外消费者对电车热情不高。在印度,一台宏光MINI EV的售价相当于普通家庭两年的收入,市场的选择也就不言而喻了。


    电车全球化:三重难题待解

    1. 发达国家不愿舍弃燃油车税收(德国燃油税占油价60%);

    2. 欠发达地区无力承担电网改造费用;

    3. 电池回收与锂矿争夺引发地缘政治风险。


    德国已批准2035年后继续销售合成燃料车型,丰田高管也公开表示:“未来30年燃油车不会消失。”当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风驰电掣时,传统巨头正凭借燃油车利润为转型“续航”。这场汽车产业的博弈,没有绝对的输赢,唯有适者方能生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