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一场发布会,比亚迪给整个汽车圈扔了个重磅炸弹。当"天神之眼"的智驾系统从20万豪车杀到7万经济车时,这哪是什么技术发布,分明是一记响亮的战鼓。
记得十年前我刚开始测评自动驾驶,那会儿一套像样的智驾系统得掏个小十万。现在比亚迪说这玩意儿成本只要4000块,还是加配不加价。这操作让我想起当年福特把流水线成本压到极限时的狠劲。
比亚迪这波操作最狠的地方在于,它用规模效应把智能驾驶从"可选项"变成了"标配项"。就像当年空调从豪华配置变成标配一样,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市场屠杀。

从技术角度看,天神之眼C虽然是纯视觉方案,但能覆盖用户最常用的场景:高速领航、自动泊车、通勤记忆。说白了就是把最实用的功能做到极致,其他花里胡哨的功能反而不急着上。
最吓人的是比亚迪的数据积累速度。王传福说他们每天能新增7200万公里的训练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800圈。这种数据量,别说国内车企,就是特斯拉看了也得咽口唾沫。
但危险的时刻也正在逼近。摩根士丹利判断其他车企短期内难以应对,这话反过来说,就是6个月后必定会有连环反击。一旦智能化成为新的战场,比亚迪过去积累的电动化优势可能会被稀释。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放在今天的车圈就是"不进则退"。比亚迪这次用智驾系统搞了次降维打击,但别忘了华为有生态优势,小鹏有AI训练速度,特斯拉有软件迭代能力,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最近测试一台搭载天神之眼的比亚迪,高速上自动驾驶确实稳,但城市道路还是偶尔会出现识别迟钝。这说明即便是比亚迪,在智能化道路上也还有不少坑要填。
回想起来,中国车市的上半场是电动化的普及战,下半场才是真正的智能化较量。比亚迪这次靠规模优势打响了第一枪,但硝烟才刚刚升起,真正的战争才要开始。
就像当年我跑赛道,起步领先不见得就能笑到最后。这场智能化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计时。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