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极氪领克砍掉20%冗余车型!2025整合战略全面落地!

    做不了头像做不了头像
    做不了02-16

    一、一场变革的序幕

    今日(2025年2月15日),极氪科技集团总裁安聪慧在媒体沟通会上宣布:极氪与领克品牌已完成股权交割,两大品牌各自砍掉20%的规划车型,标志着吉利旗下两大新能源品牌的整合正式进入深水区。这一动作不仅引发行业对车企“降本增效”战略的讨论,更被视为中国新能源市场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关键信号。



    二、整合背后的逻辑:从内耗到协同

    1. 定位重叠的沉疴
      合并前,极氪与领克在价格区间(20万-30万元)及技术路线上存在显著重叠。例如极氪001基于领克概念车开发,而2024年领克混动旗舰SUV与极氪增程车型的同期规划,更暴露了资源浪费的隐患。安聪慧直言:“过去两个品牌各自为战,导致研发、供应链重复投入超15%。”
    2. 架构重组破局
      新成立的极氪科技集团采用“前端独立、中后台共享”模式,设立统一产品委员会统筹五条产品线。极氪聚焦30万元以上豪华纯电市场,领克主攻20万+中高端混动领域,通过车型尺寸(极氪大中型/领克中小型)和能源路线(极氪纯电为主/领克混动为主)实现差异化。
    3. 成本优化实锤
      整合后,研发投入预计减少10%-20%,供应链议价能力提升使BOM成本降低5%-8%,产能利用率提高3%-5%。这些数据印证了吉利“用规模换利润”的战略意图。


    三、成效初显:2025五大新车背后的战略密码

    今年两大品牌将推出5款新车,较原规划缩减20%,但安聪慧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爆款思维的体现。”

    • 极氪三箭齐发:全新中大型纯电SUV、改款极氪009光辉版、与Waymo合作的Robotaxi车型ZEEKR RT。
    • 领克双线突围:基于CMA Evo架构的插混轿车领克07 EM-P、纯电小型车领克Zero。

    车型精简背后是平台化战略的深化:极氪依托SEA浩瀚架构,领克深耕CMA Evo平台,共享三电、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模块,单车型研发周期缩短30%。


    四、渠道与全球化:1+1>2的野心

    1. 国内渠道下沉
      极氪借助领克520家门店实现三四线城市覆盖,销售费用率有望从12%降至9%。经销商反馈:“双品牌展厅客流转化率提升20%,客户选择更清晰。”
    2. 欧洲战场合围
      领克凭借成熟的欧洲用户基盘(累计交付超8万辆),为极氪铺设充电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2025年极氪欧洲销量目标剑指3万辆,占其全球目标的40%。

    五、行业启示:新战局下的生存法则

    1. 对抗价格战的终极武器
      特斯拉掀起的降价潮迫使车企寻找结构性降本路径。极氪领克通过整合实现15%的研发降本,为“配置升级、价格不变”的竞争策略提供弹药。
    2. 智能化军备竞赛的底气
      合并后研发资源向智能驾驶倾斜,极氪NZP高速领航功能已覆盖90%以上高速场景,领克全新EM-P方案支持L3级自动驾驶。安聪慧透露:“2025年智能化投入占比将提升至研发总预算的60%。”

    六、争议与挑战:刀刃向内的改革阵痛

    尽管前景光明,但整合仍面临三重考验:

    • 用户心智重塑:如何让市场接受“领克=混动/极氪=纯电”的新认知?
    • 组织文化融合:原领克团队向极氪汇报引发的管理适配问题。
    • 技术路线博弈:增程式路线在极氪产品中的定位仍存内部争议。


    七、未来展望:从中国样本到全球范式

    极氪领克的整合被罗兰贝格评为“2025年全球汽车业十大趋势案例”。若其能在2025年达成71万年销量目标(极氪42万+领克29万),将为中国车企集团化作战提供范本。安聪慧的终极目标很明确:“用3年时间,把极氪科技集团打造成新能源汽车界的‘大众集团’。”


    一场没有终点的进化

    砍掉20%车型不是收缩,而是聚焦;股权整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智能化与价格战的双重绞杀下,极氪领克的改革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敢于自我革命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笑到最后。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