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零跑成为第二家盈利新势力,关键在这5点;今年赚钱买一辆

    小乐可头像小乐可头像
    小乐可02-02

    #零跑凭啥成为第二家盈利新势力#

    在车市内卷得连空气都开始“拥堵”的当下,零跑竟然横空出世,成为了第二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很多人可能还没回过神——“那个主推15-20万元区间、总被贴上‘价格屠夫’标签的零跑,居然已经盈利了?”

    对,这家公司真的做到了。而且,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它不是靠“烧钱博噱头”,也不是砸大把广告换流量,而是一点点把路走宽、把钱赚实。




    1. 全域自研:用技术堵住“出血点”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新能源车市卷到这种程度,闷头搞技术难道不会死得更快?零跑偏偏逆风操作,从成立那天起就摆出一副“全域自研”的姿态。看似冒险,但仔细想想,正是因为掌控了核心技术,零跑才不会被“卡脖子”。

    • 电机、电控、电池,零跑硬是自己造出了“八合一”电驱总成。据说成本直接下降了20%,光是这一项,意义就相当于把毛利率往上拉了好几个百分点。
    • 自研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似乎听上去有点冷门,但它让续航和车内空间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零件少了,成本也就进一步降低。
    • 自主研发凌芯01芯片和Leapmotor Pilot智能驾驶系统,不依赖第三方供应商做嫁衣,省下一大把“智驾”费用,还极大避免了零部件短缺和价格暴涨的风险。

    不可否认,自研这条路前期投入确实很大,可一旦规模化后,边际成本急速下降。而且零跑不会被哪家供应商掐住命脉,技术自研就像一个蓄力池,用得越久回报越明显。对零跑来说,这股“技术筋骨”是拿命换来的资本,也是后来盈利的根基。


    2. 精准定位:不和大哥拼“大金链子”,就是要搞“低价高配”

    要我说,车市消费者普遍“只认大牌/高端”这个观念,正在被年轻一代的用车需求磨平。理想用30万+高端家庭化SUV打出了一条血路,零跑却反其道而行,死盯15-20万元最炙手可热的区间。为什么敢“硬杠”?

    • C11、C01这些主力车型,配置比同价位的合资有明显优势,续航、智驾、安全性能都挺能打。
    • 一下子就吸引一波对价格更为敏感、又想追逐智能化的消费者。毕竟新中产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掏得少、开得爽”才是一票人心里的理想之选。

    这种覆盖大众化市场的方法带来了一个“迅猛”的销量增长:零跑交付量同比增30%甚至更多,单月销量也开始破1.8万辆。别小看这个数字,一旦产销规模上来,大量固定成本就能被稀释。对零跑而言,这就意味着毛利率的直线飙升:2023年Q3毛利率达到了16.3%,对比2022年的-8.1%,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3. 成本控制:垂直整合+供应链优化,让利润轻松“回血”

    零跑能够迅速从“亏损泥潭”爬到盈利线,整体性成本控制能力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 垂直整合最典型的就是“自建工厂、自研核心零部件”,什么电机、电池Pack都自己掰开揉碎研究,必须承认这条路非常“硬核”且烧钱,但也最能沉淀技术和削减中间环节成本。
    • 随着销量的攀升,零跑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权也得到了强化。拿电池、芯片这种关键零部件来说,能降个5%~10%的成本就已经很吓人了,还不用忍受供应商的各种“摆脸色”。
    • 不得不提零跑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这种“轻资产模式”让零跑幸免于大幅增加海外工厂投入的财务风险,给后续出海扩张减轻了不少包袱。

    据说,零跑C11的BOM成本比同级对手低了约15%,背后的底层原因都指向一个方向:核心技术自主、供应链高效整合。能不能做到,这才是车企生存的最大分水岭。


    4. 全球化战略:借力Stellantis,“第二曲线”悄然崛起

    不少人对零跑和Stellantis那笔15亿欧元的合作还半信半疑,但别忘了,Stellantis可是全球第四大车企。

    站在零跑的角度,这笔生意好处至少有三:

    1. 资金输血:零跑虽说较早看到了“全域自研”的价值,但研发投入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解决的。有了这笔资金,零跑的资金链更加稳固,后续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也干劲更足。
    2. 海外渠道:Stellantis在欧洲和东南亚的销售网络相当强大。零跑如果想尽快走出国门,这等于是天降神兵,一步到位拿下优质落地资源。
    3. 技术输出:零跑也不是纯粹“当孙子”拿钱就走,而是把自家电动平台技术授权给Stellantis,赚技术授权费。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海外市场的初始风险,还多了一条“躺赚”通道。

    这就是零跑的“第二曲线”。国内市场再怎么火,也终有天花板;能把全球市场当后花园,才是新能源大战里下一轮的大格局。


    5. 大环境加持:抓住风口,顺势而为

    不可否认,零跑的成功也有赖于当下的行业大势:

    • 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同比增长依旧很猛,尤其在15万-20万元区间,上升空间肉眼可见。
    • 产业链成熟:电池供应链越来越完善,中国本土供应商成本优势明显,零跑本来就“近水楼台”,自然能抢到更具性价比的零部件。

    这种外部环境为零跑打开了一扇窗,而零跑能抓住机会,这才成就了它在乱局中“掘金”的底气。


    对比与挑战:卷出新高度才是真正的试炼

    与其他新势力相比,不同的路径也预示着不同的结局:

    • 理想走30万+高端家庭用户,确实定位清晰、利润丰厚;
    • 蔚来坚持换电模式,好处是品牌用户粘性强,但高昂的成本也让其盈利慢半拍;
    • 小鹏智能化投入激进,但对大众市场把控稍显力不从心;
    • 零跑在“低价高配”的主流价位撕开了口子,“技术平权”这张牌打得很狠。

    当然,前路也并非坦途:

    • 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老牌劲旅开始向中端市场下沉,竞争正面化;
    • 未来要跟上800V高压平台、软件定义汽车这些前沿技术,同样需要持续投入;
    • 海外扩张也面临地缘政治、本地化适配等诸多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但零跑既然敢走自主研发的“难路”,想来也不会轻易逃避。只不过,这将是一场更持久、更激烈的拉锯战。


    写在最后:真正的狂飙,才刚刚开始

    零跑的盈利,用事实给“技术自研+大众市场+全球化合作”这个组合拳画了个“惊叹号”。

    很多人爱问:“零跑凭啥?”其实就是产品的大众向定位加上技术的大刀阔斧,它看起来既没挥金如土,也不一味靠补贴做劣质低价,而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本增效。事实证明,这才是穿越寒冬最硬核的护城河。

    未来没那么容易。

    中国新能源车市生猛到可怕,市场、技术、资本、用户需求变化都充满“风云诡谲”。但也正是这样,才检验出谁是真正有料的公司。就像生物进化里,只有“适者”才能生存。零跑做到了“遇强越强”,那这股子狠劲,也许正是我们见证国产车企崛起的最好注解。

    但是,这场比赛还远没结束,谁笑到最后,不到终局都不好说。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