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之何小鹏
当你有能力为阿里贡献流量,那么阿里会很想以漂亮的的价格收购你的产品;当你想从腾讯获得流量并且对方也愿意,那么你会很想把股权卖一部分给腾讯。这是不同的逻辑不同的代价。现实世界,左转与右转,结果往往不同。蔚小理背后有阿里腾讯美团这些流量和资本巨头。不同的老板,不同的巨头,不同的发展。
其实这里敲字,我们更多是写些简短的口水文章,所以也是写到哪算到哪,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无妨。造车恐怕不行。蔚来这些年其实在研发上是有成果的,但也总感摊子铺得大,李斌真有那么大力气提起这么大铺盖,真有那么大精力控制住流程吗?比如真需要造一部手机实现那些并不复杂的物联功能吗?拿出造手机极小的预算,优化APP是不是足够了?李斌说一部手机20%的毛利是合适的,但手机的市场仅仅靠几十万蔚来车主能够壮大吗?
周瑜一步三计,诸葛亮三步一计。想法太多的主帅,会把下面的人累死。李斌不但需要有趣一些,还需要少点想法多点灵感。特斯拉别看这几年没什么新车型,但是在造车及电池底层逻辑上有不少创新变革和引领,并且还在优化中。
技术起家的隐患
今天的主角是何小鹏。前些时段我胡乱写了篇《何以小鹏》,这篇文章尽量不重复。一开始提到的阿里,本是要铺垫下,引出何小鹏把UC卖给阿里的往事,但不小心又提了一嘴李斌,算是对上一篇文章的呼应了吧。我模糊记得有篇报道是这么写的,何小鹏卖掉UC财务自由后,带一个女助理,也没有特别重要的工作要忙,就在这时,才30多岁的他决定下场造车。这种创业精神无疑是值得褒奖的。那个时候的小鹏汽车还叫橙子汽车,是由有着广汽背景的两位技术人才创建的。三位技术人才创办汽车公司,为后面的发展带来优势也埋下隐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先讲隐患,有时候人往往会从熟悉的认知领域推进事业进程,所以小鹏汽车早期的人员结构中90%多都是技术人员,缺乏制造业人才和营销人才。实际上小鹏汽车是纯电汽车较早有实力标配智能驾驶的汽车公司,这可能是技术人才为主的公司带来的价值,但是这一特点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强化。
何小鹏反客为主,橙子汽车易名为小鹏汽车,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个名字都不那么大气,这个见仁见智,本文不评述。产品力足够强,丰田就是洋气的;产品足够畅销,也没人调侃污名化比亚迪三个字了。但是既然叫了小鹏这个名字,何小鹏应当为之鞠躬尽瘁,先小鹏汽车之忧而忧,后小鹏汽车之乐而乐,忘掉自己百亿富翁的身份,少点洒脱,多些忧患。我从公开的报道中看到,小鹏汽车的员工竟然一度很长时间没在公司见过何小鹏,直到老G9溃败,大厦摇摇欲坠之际,才在通勤的电梯里能经常看到他。
何小鹏前面创业中,几个贵人完善了他的事业拼图,有资本,有管理的。现在小鹏汽车的人才版图,在制造、品控、营销、管理上,静待佳音。比如“丑”爆的G3到“帅”酷的P7,相信小鹏汽车有重要设计人员的加入造就。

营销败北的痼疾
何小鹏回来了。他说小鹏汽车最大的问题是他自己。何小鹏是理工背景,计算机专业,他缺乏的工业制造业素质及对供应链洞察能力,在他自己主推的改革中似乎得到了校正。他说过,只做老板,永远不打工。他带来了自信,有时候是盲目的。新G9上市再次给他教训。车价降了这么多,不就是给消费者最好的权益吗?因此,小鹏汽车实质上没有给首任G9车主任何权益。看上去没问题,车价下来了嘛。但是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竞赛领域,很多消费习惯被厂家烘托起来了,新车上市就得给出一系列权益,新M7也大调价了,但也要给出这个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权益。所以,新G9的热度维持的时间不长就陷入不温不火的态势,小鹏汽车不得不打着双十二之类的名义,拿出权益给车主,这一下,10月11月买了G9的车主又炸开了。这就是小鹏汽车,他们与市场脱节,已经不是一两天的时间。小鹏汽车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市场竞争不得已而为之的正常商业行为,实际是自己没有洞悉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旧病所致。所以你就看到他的回答(早就拟好的话术)是为自己开脱。如果我来回答,就是实实在在道歉,把账算给消费者听,前面没给权益,真是因为把车价一次降下来了,成本罗列一下。现在年底市场竞争太激烈,不得已而为之,恳请老车主原谅,后面车卖出量了,我们一定着手降低零整比,让全体车主都能享受到销量带来的红利。

重建口碑的迫切
李斌用昂贵的车价支撑独特的服务,何小鹏如何把这张已经稀碎破烂的服务售后牌,重新拼接起来?建议何小鹏自己多跑几个维保中心看看,多去几个交付中心看看,可以学学“四不两直”的方式。看看自己的维保中心是不是比一些修理厂还乱?痛定思痛,把一些车主原本就可以不花钱少花钱的地方,拿出来,改善,在小鹏这里买保险给补贴,无非把佣金拿出来给车主,还有大可以免费帮上牌。一个个流程上去修复,去改变。你是很弱势的品牌,要拿出远高于行业的服务标准来赢回车主的心,这通常并不是你把车主组织起来喝个茶就行,你可以不花钱,但是让车主少花钱了,你的口碑可以建立起来。 这个比你不停下探车价更有长久的作用。
想要通过智驾去建立口碑,很难。因为这是一个产生复杂多样体验的服务,千奇百怪,1000个车主开出一千个智驾感受,就算你是当今头牌智驾,也相当难。M7智驾随着车主增多,大家可以留意反馈,一定有多种多样的声音。建立口碑,最好从容易流程标准化的地方着手。但不是说智驾不重要,目前智驾是下一场新能源升级的入场券。

事非经过不知难。何小鹏财务自由再去创业,我们高度赞赏。造车之复杂,一步一难,殊为不易。因为我确实有一辆小鹏汽车,尽量避免去谈产品本身,因为这难免偏激或偏爱。
文章未经校对,信息有限,耐心不够,诸君可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