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对日系普通家用车在网络上一败涂地、感觉都已全部倒闭的现象感到疑惑,直到最近看到某些业内人士对产业和资本的分析,以及很多知名品牌高管纷纷下场撕X的行为后,才恍然大悟,看似凌乱的背后,其实有很系统的成因。
广告的历史非常悠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现以后,广告也随之出现。传统媒体时代,我们的认知是电视中穿插的、报纸上刊登的是广告,消费者是纯受众,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自媒体的兴起,广告由一些显性的、生硬的网页广告,转变为douyin视频、直播带货、名人微博等更加互动、潜移默化的方式,消费者不仅仅是受众,还变成了参与者、评论者。
汽车售卖同样如此。原先,汽车售卖主要依靠报纸、专业杂志,后来变为通过车评人讲解视频,再到如今各种大长腿主播、营销号、水军黑粉,可以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各种广告广而告之。
那么,这些广告行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又是什么支持着运作呢。从某些业内人士的角度看,如今汽车圈的新旧碰撞、内外博弈、势力来源很多,甚至在某些KOL的带领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饭圈文化。这也就意味着,谁的互联网思维好、掌握发声群体大,谁就更具有主动权。那么发声群体包括哪些呢,首先,就是各家广告公司、电商公司,可以批量刷粉,这在直播卖货很常见,而这只要有心都能做到,这是小腕之一。还有各自的老车主,以老带新的方式,招引新人进来,获得返费、积分点,是哪些品牌我就不点明了,懂的都懂,这是小腕之二。其次,就是与主机厂关联的各家上下游企业,这方面,强龙肯定斗不过地头蛇,谁在本地的小弟多,发声的自然力量大,毕竟关系到好多人的KPI,这是胳膊。再次,就是相关的资本力量。资本造星的力量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带资出道的人往往会被造成高级人设,并以火箭般地速度成为明星,这当然是大腿。而这些,显然都是与汽车作为产品本身,是基本无关的。此外,在某些品牌的创新下,如今各家大佬也纷纷下场互怼,引话题造热度,让各家真假粉找到了更为坚挺的精神图腾。话说最近某C是打算一门心思怼某D了,我个人评价,其实有些失态了,会起反作用。
其实回到汽车是产品、是商品这一本质,不管谁玩出什么花,说到底,都是为了在有限市场内分得更多的蛋糕。不管是谁的蛋糕,只要能变成自己的,那就必须下狠手。所以,像日韩这种同样是黄皮肤的、且有历史问题的老对手,说是众矢之的不为过。
但当选车变成了站队,自己花钱买车却被路人甲吐槽,这就已经严重变味、脱离我们的购车本意了。所以最近我对所有要我推荐的人说,我的或者别人的推荐都只能作为最基本的参考,你自己多试试,喜欢哪辆、就买哪辆。毕竟,天天看着用着这台车的,不是别人,出故障了要花钱维修的,不是别人,有续航焦虑或者嫌油价贵的,不是别人。别人,有可能比你更不懂车,也肯定不会对你的决定负责。
最后,引用一句吐槽隔行如隔山的有意思的话作为结尾,“一个没经过系统工学/理学训练的年纪轻轻不知天高地厚的某KOL,一两句话就想讲清楚一个大型上市集团公司花N年砸几十上百亿研发资金的系统工程落地产物,几个菜啊?喝成这样?”当你觉得,自己很懂或者比别人懂的时候,请先想想,是不是掉进了邓克效应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