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乘联会公布了2022年1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2022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209.2万辆,同比下降4.4%。新能源方面,批发销量达到41.2万辆,同比增长141.4%;零售销量达到34.7万辆,同比增长132.0%。
具体排名方面,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11家,其中:比亚迪93101辆、特斯拉中国59845辆、上汽通用五菱40007辆、奇瑞汽车21179辆、吉利汽车17036辆、广汽埃安16031辆、上汽乘用车14414辆、长城汽车13781辆、小鹏汽车12922辆、理想汽车12268辆、哪吒汽车11009辆。
批发销量包含了出口等因素,如果单纯看国内的销量,那么排名前三名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奇瑞汽车,随后则是特斯拉、吉利、广汽埃安、小鹏、长城、理想和哪吒汽车。

结合此前的国内销量来看,比亚迪基本已经稳坐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的头把交椅了。上汽通用五菱凭借五菱宏光MINI EV等车型,基本也长期稳定在前三,奇瑞则超越特斯拉,成功进入前三。特斯拉不到两万的国内销量,除了被奇瑞超越外,和后面的吉利、广汽埃安也已经只有不到3000辆的优势了。
特斯拉在国内的销量为什么这么低?国产新能源品牌到底有多强势?
一、订单量并不低,上海工厂更多产量用于出口
虽然特斯拉1月份的国内销量只有19346台,不过这并不代表1月份的订单量和上海超级工厂的产量。特斯拉以及马斯克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多次提及,上海超级工厂在特斯拉的定位是重要的出口中心。
从一月份的数据来看,特斯拉的批发销量为59845辆,其中40499辆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到上海超级工厂产量的67.7%。而整个1月份,国内新能源车出口总量为5.2万辆,也就是说,特斯拉的出口占到了国内所有出口量的78%左右。

所以,并不是特斯拉在国内的销量不好,而是大部分产量都拿来出口了。那么特斯拉国内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上海超级工厂把大部分产能用来出口,是不是因为国内的订单量大幅度减少呢?
关于每月的订单量,特斯拉并没有给出官方的数据,不过我们可以用每个月国内的销量,结合订单的交付周期,大致推算出每个月特斯拉的国内订单量。目前进入特斯拉官网,不论预定的是Model 3还是Model Y,也不论是哪个具体车型,交付周期都在12-16周。


如果取最长交付周期16周来算,也就是说现在下单拿到车需要等4个月。按照1月份特斯拉国内交付量19346辆来算,4个月应该有接近8万辆的交付。也就是说,目前特斯拉国内每个月的订单量差不多有8万辆。按照1月份上海超级工厂的批发量59845辆来看,即便产量不出口,上海工厂每个月的产能也无法满足当月国内的订单量。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渗透,后续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国内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一旦特斯拉德国工厂逐渐开始量产,也许上海工厂的出口需求就没那么大了。不过即便德国工厂能应付欧洲的需求,亚洲其他地区还是需要上海工厂来满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最近关于特斯拉国内第二座工厂选址沈阳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缘故。此前马斯克就透露,下一座工厂的选址会在年内公布,鉴于上海工厂已经处于长三角,因此北方或者珠三角地区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内陆城市由于不利于海运、出口的缘故,相对来说可能性会比沿海城市更低一些。
二、国产新能源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如果特斯拉把上海工厂的产能全部放在国内,那么特斯拉1月份的销量就会是5.9万辆,如果用这个销量再去和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比的话,特斯拉也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根据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排名,排在第一名的依然是比亚迪,一月份总销量为92788辆,是上海工厂1月产量的1.5倍。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进入快速期。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1月份的新能源车销量,比亚迪秦26682辆,比亚迪汉12781辆,比亚迪海豚10602辆,分别排在轿车榜的2、3、4位。

新能源SUV方面,比亚迪宋以20722辆排在第一位,比亚迪唐和元则排在第四和第五位。总的来说,不论是SUV还是轿车,不管是纯电还是插混,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呈多点开花的趋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是不是春节放假因素的影响,五菱宏光MINI EV上个月的销量为29723辆,连3万都不到。

相比去年12月份的50561辆,下降幅度超过40%。此前五菱宏光MINI EV月销量都在4-5万辆左右,这次下降到2万多,确实减的幅度有点大,甚至比2021年1月份的销量还要低。目前,五菱官方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数字和车型销量,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
奇瑞凭借QQ冰淇淋和奇瑞eQ两个接近一万辆销量的车型,超过特斯拉排在第三位。后面的吉利、广汽埃安、小鹏汽车、长城、理想、哪吒,都已经在1万辆以上,差距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
总的来说,特斯拉在国内的需求或者说订单量,并不像销量所体现的那么差。不过国产新能源的崛起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比亚迪为首的国产新能源势力,在和特斯拉等国外品牌相比,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超越特斯来的国产品牌出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