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分割线————————————
图文版:
各位网友,大家好,掐指一算有10天没出视频了,不要说有网友在后台在催更,其实我也挺想大家的。
这不就来一个重磅话题,跟大家聊下为什么决定车辆加速能力的是功率而非扭矩。
本来以为随着本人以及一些大咖的科普,这样一些错误的观点会越来越少,哪知道时不时就看到:"功率决定极速,扭矩决定加速",这种半吊子言论。
本来还挺奇怪的,这届车友怎么就带不动呢,后来发现还是"大咖",加引号的,就是粉丝虽多,但水平不行的那种,也有这种观点。。。
唉,看不下去,我们再做一期内容,挽救下部分被带偏的网友吧。

其实一年前,我们就写过一篇文章,分别从驱动力和功率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为什么决定车辆加速的是发动机的功率,而不是扭矩。


最近在看一些电机方面的资料,突然发现,如果用电机来分析,问题会简单得多。
为了防止杠精,我们先约定两个条件,一是我们讲的加速能力是指的最大或者叫极限加速能力,二是所有的对比都假定为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动力及传动系统会变化。
要解释这个问题,可以只用一句话,根据公式P=F*v,在某一车速时,瞬时功率大的车辆,肯定有更大的驱动力,也就是加速更快。
这就是功率决定加速能力的理论依据,不过这里面又涉及到变速机构对功率爬升速度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是结合电机及其搭载车辆的特性图,从微观层面跟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我们先主调出一张某A级轿车驱动电机的特性图,峰值功率130kW,峰值扭矩310Nm,最高转速12000rpm,基速4000rpm,基速之前是恒扭矩输出,基速时达到最大功率,之后进入恒功率区。

为了简单讨论,我们忽略滚阻和风阻,则轮胎或车辆的牵引力为F=Ttqgi0ht/r

Ttq为电机的扭矩,ig为变速箱的齿比,电机一般都没有变速箱,所以ig=1,i0是主减速比,ht是传动效率,r是轮胎半径。
还有一个车速公式v=0.377rn/ig/i0,利用这两个公式,再选择合理的坐标轴比例,就可以将电机的输出特性,转变为车辆的牵引力-车速图。

大家可以看到,这两张图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前面一段水平线后面变成一条双曲线,它们的对应关系,就是刚刚的两条公式。
说到双曲线,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初中数学就开始学的,所以车友们都懂的啊,哈哈。
双曲线函数为y=k/x,而车辆的功率公式为P=F*v,或者F=P/v,正好是双曲线的函数,所以电机进入恒功率之后是双曲线。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决定加速能力的是功率而不是扭矩。
先看一台确定的电机,如何提升其加速能力,按前面的牵引力公式,F=Ttqi0ht/r

在效率一定的条件下,想加大牵引力,可以放大主减速比,或者减小轮胎半径,但是一辆车的定位确定之后,轮胎半径也是确定的。
顺便讲个知识点,家用轿车一般都是15~18寸的轮辋,而轮辋大的车辆,轮胎扁平率会低一些,所以家用车的轮胎半径多在31~35cm之间。

别看同一款车的轮辋可能会相差不少,比如A级轿车会用15~17寸的轮辋,尺寸相差5cm,但因为扁平率的负反馈,最终车轮的半径一般也就相差几个毫米。
所以确定的电机想要提高轮上牵引力,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用更大齿比的主减速器,也是常说的尾牙。
这时有同学会问,如果用更大的终传比就能提升车辆的加速性能,那我的miniEV搞个几十倍的终传比。
岂不是有机会跟model3刚一下加速了,而且速度上来之后还不用担心铩不住?
唉。。。小伙子还是太年轻啊,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减速比是如何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先将车辆特性图数据化,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假设传动效率为95.4%,则轮上功率由电机的130kW降低为124kW。
同时假设电机的扭矩经过齿轮组和轮胎的转换之后,轮上牵引力为6200N,再用前面车速公式和牵引力公式将电机工况图转换为车辆的工况图。

图中,最大牵引力为6200N,电机4000rpm基速对应的车速为72km/h,12000rpm对应的理论最高车速为216km/h。
若不考虑转动惯量,则加速度a=牵引力F/质量m,假设这辆背了大电池的A级车重量为1.6吨,则算得的最大加速度为0.4g,不过鉴于它们是正比关系,我们后面还是用牵引力来比较汽车的加速能力。
现在要看传动比对加速的影响,我们将传动比放大1.5倍,则最大的牵引力可达9300N,这样看加速性能确实会提升,我们看看整条牵引力曲线如何变化。

因为传动比放大1.5倍,所以车速会等比缩小,最高车速由216kph降为144kph,基速时的车速也降为48kph。
至于基速之后的轮上牵引力如何变化,各位应该还记得前面讲到的双曲线吧,因为是恒功率,所以牵引力的变化曲线仍然在原来的双曲线的延长线上,这样新的牵引力图也出来了。

我们对比下牵引力放大1.5倍后,车辆的加速能力,毋庸质疑,加速肯定是变强了,因为在车速48kph之前,牵引力由原来的6200N增加到9300N,加速度是1.5倍的增加。
车速48到72之间,加速能力也是放大扭矩后更强,到72kph之后,则两种情形的加速能力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比0-100的加速,肯定是大速比时更快。
不过,更快的加速能力是有代价的,图中的色块,红色是得到的好处,则蓝色就是代价,车辆的最高速度由原来的216下降到现在的144kph,虽然我国的高速限速是120,但这个最高车速实在太低。
另外,在同样的车速下,电机的转速也会提高,其实电机其实还好,其效率和噪音变化恶化不严重,如果是内燃机,那油耗和噪音肯定都是大幅上升的。
通过刚刚的讲解,可以知道同一台电机,想要更强的加速性能,加大速比即可,想要更高的理论车速,就降低速比,总之就是让车辆的工况图在这条双曲线上左右移动。
或者为了兼顾两头,也可以考虑搞一个两挡的变速机构,但这样肯定会增加成本,而且多数电机的转速范围,只要把速比设置好,两头都是够用的,所以鲜有电车会配一套换挡机构。
这时有人会问,如果我电机的转速足够高,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无限放大速比来提升加速性能呢?
非也,因为还有一个抓地极限的问题,比如现在9300N牵引力就很可能已经突破了这辆车的抓地极限了,我们来估算一下。
买菜车当然都是前驱车了,所以其前后配重差不多6:4,而轮胎和路面的附着系数,家用车大概在0.8~0.9之间,我们选择0.85,这样用公式Fr=0.6*µmg,估算出该车的抓地极限大概是8000N。

所以,前面直接将牵引力放大到9300牛并不合适,如果地板油起步,车轮是要打滑滴,而且前面的最高车速也偏低,所以我们最终将轮上牵引力调整至8000N。
此时基速对应的车速可至55.8km/h,车辆的最高车速为167.4km/h,这样设置就相对合理了,起步时极限牵引力不会浪费,最高车速也算合理,调整后的车辆牵引力特性如图所示。

虽然,我们一直在讲同一台电机不同速比时的加速能力,但相信各位机智的车友已经能够明白,相同功率,不同扭矩的电机加速能力的对比情况了吧。
跟同同一台电机放大速比一样,只要电机的转速足够,我就可以让它们的加速能力一样!
该电机是130kW,310Nm,另外一台电机是130kW,400Nm,只要前者的速比倍数是后者的1.29倍,那它们的牵引力就是一样的,比如都做到8000N的抓地极限,那么它们的加速能力自然一样。
这样分析下来,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决定加速能力的是功率而不是扭矩了吧。
那么相同功率时,大扭矩的机头就没有好处了吗?也不是。
前面已经讲到了放大齿比时的代价,反过来讲,就是大扭矩的电机或者发动机的优势。
从车辆的工况回到电机或发动机的工况,相同的车速时,大扭矩的机头的转速可以更低,则其NVH和效率都可以更好,或者它们匹配了同样的传动比,则大扭矩的机头在基速前的加速能力可以更强。
Ok,前面讲了同功率不同扭矩,或者不同速比时的加速能力,那不同功率的电机又是如何来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的呢?
还是以前面那台车为基础,我们换一台大功率的电机,为了方便计算和对比,我们假设大电机的峰值扭矩不变还是310Nm,基速是原来电机的1.5倍, 6000rpm,则该电机的峰值功率为195kW,最高转速我们也放大一点,增加到15000rpm,其对应的外特性图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以同样的速比和轮胎,转换成牵引力-车速图,就是这张图中的绿色曲线和坐标轴所包围的区域。

相比130kW的电机,在车速55.8kph之前,它们的加速能力是一样的,因为最大牵引力都受抓地力的限制,是8000N,此时的加速度约为0.5g。
但是超过55.8kph之后,130kW的电机已到达最大功率点,车速再增加,牵引力就会下降,相比之下195kW电机则能继续以最大牵引力加速,直到其基速拐点,83.7kph。
过了83.7kph之后,大电机的驱动力也开始下降,但因为功率更大,其驱动力仍然是小电机的1.5倍,所以加速能力也比小电机更强。
图中的绿色块就是零百加速时大电机加速能力更强的部分,当然超过100kph之后,大电机的驱动力也仍然是小电机的1.5倍。
这也是为什么功率越大的机头,越是能体现出后程的优势,起步时优势不大的原因,并不是驱动力不够,只是受限于车轮的抓地力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这都是理论分析,很多性能车或是跑车,为了更好的加速性能,会想方设法提高抓地极限,比如用抓地更好的轮胎,比如用各种空气动力学套件增加下压力(这个需要一定车速)。
而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直接上一套4驱系统,前面算极限抓地力时,乘了前驱车0.6左右的配重比例,,如果用四驱,那这个系数就是1。

比如,前面算得这台买菜车的最大加速度是0.5g,但是如果配上更强悍的轮胎,上加压套件,还有四驱的话,最大加速度接近甚至超过1g都有可能。
既然说到驱动方式,顺便说下后驱车的的加速是否比前驱车更强,这个难说,前驱车的优势是前轴的配重更大,能有更强的抓地力,而后驱力的优势则是车辆加速时重心后移,后轮上能产生更强的抓地力。
但问题是前置后驱车的配重,也是前重后轻,所以哪种优势更大,不好下定论,除非后置后驱,那会比前驱车更有优势。
同时,这个对比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决定加速能力的是功率而不是扭矩,因为这两台电机扭矩一样,但明显大功率的电机加速能力强多了。
最后总结一下,决定车辆加速能力的是电机或发动机的功率而不是扭矩,因为只要功率和转速足够,扭矩是可以任意放大的。
同时,由于抓地力的限制,不同功率车辆起步时的推力上限可能是一样的,但小功率的车辆很快就会到达功率上限,导致加速能力下降,但大功率车辆则能够继续以最大牵引力加速。

理论上,只要功率足够大,车辆能以最大加速度持续加速到200km/h甚至更高,比如有些千匹马力的怪兽。
需要说明是,影响车辆加速的因素,除了前面忽略掉的风阻和滚阻,包括但不限于车重,轮胎,路面,传动系统的速比、效率、响应速度,发动机的响应速度,及扭矩的提升速度,当然也包括驾驶员的水平。
至于发动机的分析,结论也是一样的,功率仍然是决定性的。
大家可以看这图,经过变速机构的转换,发动机的扭矩转换成车轮上的牵引力,也是一条非常逼迫电机牵引力的曲线。

限于时长,今天就不作详细分析了,后面可以顺着这个话题讲一期,为什么相同功率时,电机的加速性能要优于涡轮机,而涡轮机要优于自吸机。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拜托,不要再说加速看扭矩这种傻话了!尤其是那些有不少粉丝的自媒体们!
今天的CAD画图,花了不少时间精力,麻烦各位老铁一键三连,给点支持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