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产罗玉凤”这这个定律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概念的展示往往和最终的成品相去甚远。概念车的设计通常十分惊艳超前,如果说概念车是科幻片的话,那么量产车就是纪实片。超前的审美标准确实不是目前现实当中的主流,因此量产罗玉凤是不是扼杀了我们的审美上限?

如果所有的概念车都能量产的话,那么现实生活当中的场景是否会像科幻片那般!为什么概念车无法量产,其实终究逃不过以下原因。
决策层过于保守

决定概念车效果的是设计师,那么决定最终量产车的一定是拥有权力的决策层。而在很多企业核心决策层往往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相比年轻人跳跃的思维,他们的观念更加保守,甚至是有些欣赏不来,因此最终的量产会一再修改最后达到他们满意的程度。
为了更高的销量妥协

概念车毕竟设计的非常超前,通常还会牺牲绝大部分实用性,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他们所想买的可能不是一个拉风的外观,而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也无法接受过于前卫激进的设计。而对于企业来说,毕竟是需要赚钱的,要保证一定的销量,就不能在外观上设计的太过极端,因此量产车会为了销量和利润最终妥协。
受限于造型和材质量产难度高

往往一个非常炫酷的设计,拥有很多复杂的线条,以及一些高科技的材质。如果要将这些东西带到量产车上,要么会进行材质的替换,要么直接舍弃原有的设计,从而达到节约开发成本的目的。甚至概念车上的一些配置,都不够成熟无法达到量产的标准。因此,不达不到最终量产标准也是情理之中。
概念车并非只能看

概念车也有能跑的,而并非只是花瓶摆在那只能看不能用。宝马摩托车曾经推出的几款概念车,在发布会的出场方式都是被人骑着出来。而一些概念车也最终演变成了量产车型,虽然舍弃了大部分设计,但是在量产车上能够看到曾经概念车的影子。比如上图这台概念车就是,宝马最新一代大XR车型(S1000XR、F900XR)的原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概念车最大程度上被量产。比如宝马的R18,上图是概念车,其实与后来量产的版本差距已经非常小了。所以概念车的存在绝非没有意义,在同质化严重的审美现状下,对差异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未来也会有更多超前的设计进入我们生活当中,“量产罗玉凤”这个定律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