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秦plusdmi A级轿车里的王者

    2023-01-29发布于:秦PLUS DM车友圈

    首先,这玩意标定功率只有81KW,压缩比15.5,没有可变节气门结构,没有可变活塞行程技术,没有涡轮增压结构,没有皮带,没有附属结构的传动轮系,最后,甚至没有变速箱。


    这些加在一起是什么概念呢?


    我先不说,先看看传统内燃机。


    我们知道传统的燃油车发动机,排在第一位的功能是不存在争议的——带动汽车。所以无论厂商如何宣传,动力性能永远是发动机第一顺位的功能,其次才是平顺性,最后才看燃油经济性。在发动机的设计上,动力强可能会导致做功的时候振动强烈,油耗也高,抚平了发动机的震动,降低了油耗那它的动力性能又会降下来,总之一台发动机的这三个机械特性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在这三点上做平衡时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车企为此做了无数的努力,积累了一大堆夸张的黑科技:可变正时气门,可变压缩比,可变截面涡轮,可变汽缸技术,可变进气歧管,可变进排气技术。更激进的还有均质压燃技术。这些可是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绝不可能外传和放弃的最重要的资产。


    发动机技术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壁垒:变速箱。这玩意技术积累不比发动机少。发动机的黑科技再多,依然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扭矩、功率和转速相关,而且扭矩的变化不够灵活,几乎是定死在一个特定的区间内。而汽车不同的行驶工况需要不同的扭矩、功率和转速,靠扭矩、转速范围定死的内燃机直接带动显然不现实,这样开起来汽车会比过山车还要刺激。所以就需要一款足够聪明,耦合完美的变速箱来调整发动机输出到车轮上的力矩、转速和功率,才能让汽车平稳的动起来。


    虽然车企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发动机最高热效率也逐步提升到了35%以上,往后每提升1%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根据汽车发动机热效率的规律,能保持最高热效率的区间并不多,日常驾驶能维持20%左右就已经非常好了,低速和怠速阶段甚至会低于10%,燃烧的热能无法转换成动能,等同于把汽油泼在地上直接烧,白白浪费掉。这是传统内燃机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解决的痛点。

    作者提到的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