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视频
视频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发图文
图文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提问
选买/用车问题,专业技师24小时在线解答
发长帖
交流买车/用车经验、分享有车生活
#车险买多少万才放心 汽车保险个人觉得起码也得200万打底,但是常规一般来说就买个200万或者300万就够了,自己开车稳当一点嘛,基本上也没什么。你要是觉得自己开车不够啊,然后开车到处到处乱窜的还可以买贵一点也无所谓,多个几百块钱。
#爱车做工吐槽1. 内饰材质廉价感与装配缝隙不均:这是最常见的不满点。尤其是一些入门级或定位不高的车款,为了控制成本,大量使用硬质塑料面板,触感生硬,视觉上缺乏质感,容易产生异响。更让人难受的是面板之间的接缝处理。比如,中控台与车门饰板交界处、仪表盘罩与A柱连接处,经常能看到缝隙大小不一、甚至对不齐的情况。有的地方缝隙能塞进小手指甲盖,有的地方又挤得很紧。这种肉眼可见的参差不齐,对稍有强迫症或者追求精致感的车主来说,是每天开车时难以忽视的“痛点”,直接拉低了整车的档次感和品质感。 2. 车身钣金与漆面瑕疵:虽然现代自动化生产线水平很高,但车身覆盖件的细节处理仍有提升空间。比如,车门、引擎盖、后备箱盖与车身的接缝,有时会出现左右不对称、缝隙过宽或忽大忽小的情况。这不仅影响美观,缝隙过大还可能影响风噪甚至密封性。另外,漆面问题也时有耳闻,例如在特定光线下能看到橘皮纹(漆面不平滑)、细微的灰尘颗粒被喷在漆层里、或者在棱线边缘出现漆面过薄或流挂现象。这些瑕疵在新车状态下可能不易察觉,但时间久了或者在特定光线下就会暴露,影响车辆的整体质感和维护心情。 3. 异响(内饰+车身):这可能是最影响日常驾驶体验的做工问题。内饰异响来源复杂:塑料件之间因为热胀冷缩或装配不够紧密导致摩擦挤压的“咯吱”声;线束固定不牢在颠簸路面拍打内衬的“哒哒”声;天窗或车窗密封条摩擦的“嘶嘶”声;甚至座椅骨架或安全带卡扣在不平路面发出的异响。更烦人的是车身结构件或底盘件在扭曲路面(如过减速带、单轮压坑)时发出的金属应力形变的“吱扭”声或沉闷的“咚咚”声,这通常与焊接工艺、结构设计或部件连接处的缓冲处理有关。这些声音时有时无,位置难寻,维修困难,极大地破坏了行驶的静谧性和高级感,尤其在长途驾驶或路况不好时,简直是精神折磨。 总结来说,这些做工上的不满意,核心在于“不一致性”和“廉价感”。它们暴露了厂商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生产精度控制(公差管理)、装配工艺标准以及质量检测环节的不足或妥协。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细节上的瑕疵虽然可能不直接影响车辆的核心性能(动力、安全),但却实实在在地、持续地影响着每天的使用感受、感官体验以及心理上对车辆品质的认同度,有时候甚至比一两个配置的缺失更让人“膈应”。追求更严丝合缝的装配、更扎实有质感的用料、更稳定可靠的异响控制,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也是区分“好车”与“普通车”的重要维度之一。这些细节上的“将就”,往往是车主心中那根隐隐作痛的刺,真不能忍。
#不买电车的理由好的,虽然电车有诸多优势,但如果我目前不选择电车,核心原因会集中在特定场景下的便利性焦虑和使用条件限制上,结合真实场景分享如下: 1. 长途奔袭的“里程与时间焦虑” (真实痛点): 场景:节假日自驾回老家或跨省旅行(单程>500公里)。即使标称续航600km+,高速巡航(尤其冬天开暖风/夏天开冷气)、载重、车速等因素会大幅打折,实际可能只剩400km出头。 痛点:途中需规划充电。服务区充电桩可能排长队(尤其高峰),或遇到故障桩。一次充电耗时30-60分钟,对比油车5分钟加油,行程时间不可控性大增,带着家人堵在路上等充电的体验极差。偏远地区充电桩覆盖稀疏,规划路线需极度谨慎,失去说走就走的自由感。 2. 居住条件限制:家充桩缺失的日常折磨: 场景:住在老旧小区/没有固定车位/物业不允许安装私桩。依赖公共充电桩。 痛点:需要专门开车去充电站(可能几公里外),占用额外时间和精力。下班后/周末本可休息,却要花1-2小时充电(含往返等待)。若遇恶劣天气(暴雨/严寒),体验更糟。公共电费+服务费通常显著高于家充谷电,使用成本优势被削弱。长期“找桩-等充-取车”的循环,极大降低用车幸福感。 3. 北方严寒天气的“续航骨折”与充电效率下降: 场景:北方冬季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 痛点:锂电池活性降低,续航可能直接打5-7折。为了维持座舱温暖,暖风耗电巨大,进一步缩水里程。低温下充电速度显著变慢,快充可能变“慢充”,加剧了场景1和2的焦虑。停放室外一夜可能“冻掉”可观电量。 4. 极端小众需求:偏远/应急场景的无奈: 场景:临时需要深入偏远山区、无人区(即使概率低);或遇到自然灾害(如洪水/大雪)导致大范围停电。 痛点:充电补给几乎无解。而油车只要能找到加油站(或少量储备汽油),就能迅速补充能量,在极端应急场景下适应性更强。 总结不选的核心:电车当前的核心优势(低成本、智能化、静谧性)对我吸引力很大,但长途出行的不可预测性、家充缺失带来的日常繁琐、以及严寒地区续航的严重不确定性,与我个人对“省心、自由、可靠”的核心用车需求存在冲突。当便利性和补能效率成为主要矛盾时,现阶段成熟的混动或燃油车仍是更“无焦虑”的选择。未来当超充网络像加油站一样密集可靠、充电速度逼近加油、电池低温性能大幅提升、且家充普及率极高时,这些痛点才会真正解决。
#电车选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选择电车时,“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取决于你的核心需求: 1. 追求极致智能与创新体验,能接受一定风险 → 选新势力: 优势:产品定义更激进,智能座舱(大屏、语音交互、娱乐生态)和智能驾驶(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往往领先,OTA升级快。设计更前卫,用户运营和直营模式服务体验有时更贴心。 顾虑:品牌历史短,长期可靠性和耐用性有待验证;部分企业盈利和生存能力存疑,售后网点覆盖可能不如传统品牌广。 2. 看重成熟可靠、制造品质与完善服务,倾向稳妥 → 选传统品牌: 优势:造车底蕴深厚,整车制造工艺、底盘调校、质量控制体系更成熟稳定,故障率预期相对较低。拥有庞大且成熟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4S店网络),维保方便。品牌认知度高,保值率可能更稳定。 顾虑:部分车型在智能化和软件体验上可能偏保守,车机流畅度、创新功能迭代速度有时不如新势力;产品设计理念可能相对传统。 我的选择倾向:作为普通消费者,我可能更倾向于头部传统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车。原因在于: 可靠性优先:汽车是大件耐用消费品,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基石。传统大厂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品控方面的经验积累更让我安心。 服务网络保障:遍布全国的成熟售后网络意味着更便捷的维修保养和更低的后续使用焦虑。 平衡体验:如今主流传统品牌(如比亚迪、吉利、大众、丰田的纯电系列)的智能化水平已大幅提升,虽不一定最顶尖,但满足日常智能导航、基础辅助驾驶等需求绰绰有余,且整车综合调校更均衡。 当然,如果对前沿科技极度热衷,且愿意为尝鲜承担一定风险,新势力中的佼佼者(如蔚来、小鹏、理想等)无疑提供了更炫酷的体验。最终选择,关键看你更看重“科技尝鲜与体验”还是“成熟可靠与服务保障”。目前两者界限也在模糊化,传统品牌加速智能化,新势力也在补足制造和服务短板。
#爱车充电选快充还是慢充快充 vs 慢充综合对比 | 充电时间| 30分钟充至80%(应急高效) | 6-10小时充满(适合夜间/固定停放) | | 价格 | 电费高(含服务费约1.2-2元/度,是家用电2-3倍) | 电费低(家用谷电0.3-0.6元/度,长期省50%+) | | 耐用性 | 长期频繁使用加速电池衰减(高温高压致年损耗高38%) | 电流稳定、温升小,显著延长电池寿命 | 建议 - 日常通勤:优先慢充(家用桩+谷电),省钱护电池。 - 长途应急:选快充(充至80%即停),避免连续使用。 最佳策略:70%慢充+20%快充混合使用,兼顾效率与电池健康。
3.22
“良好”
共286人评价
3.22
综合
3.32
内饰
3.34
配置
3.20
空间
3.41
外观
3.08
舒适性
3.14
操控
3.05
动力
扫码下载懂车帝APP
© 2025 懂车帝
www.dongchedi.com
公司名称:重庆懂车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