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车型: 2025款羿驰01 标准版

【最满意】以22.98万元起售,精准切入小众性能车市场,用极致轻量化(1365kg整备质量)和硬核赛道化硬件打造独特竞争力。车身采用管阵式车架(4130铬钼钢材质)、前后横置推杆减振器、锻造铝合金转向节等专业配置,标配19寸镁合金轮毂(5.9KG/只)、全碳纤维座椅、半热熔轮胎,硬件规格远超同价位车型,甚至媲美百万级跑车。动力上,435马力带来318.7马力/吨推重比,配合后中置电池布局(低质心设计)和向心关节轴承刚性连接,操控极限突出,赛道驾驶乐趣纯粹。设计上致敬经典跑车,非对称驾驶位布局、顶部竞技控制面板、无中控屏的极简座舱,以及前灯制动通风、尾灯电机冷却等功能性细节,均体现对驾驶本质的专注。价格相比同性能进口车型(如莲花EMIRA)优势显著,且预留电改油接口、支持个性化漆面定制,兼顾改装拓展性与用户个性化需求,堪称车迷“情怀与性能”的双重满足。 【最不满意】作为小众车型,在实用性和市场适应性上存在明显局限。车身尺寸紧凑(长4106mm)、无后排座椅,仅能满足单人驾驶需求,日常通勤便利性差,且储物空间几乎为零,难以兼顾家用场景。内饰用料偏向赛道化极简风格,缺乏智能座舱、舒适性配置(如座椅加热/通风),甚至未配备中控屏,车机交互与娱乐功能缺失,与主流消费市场的智能化趋势脱节。品牌认知度不足,作为非传统大厂产品,售后网络、维修保养便利性存疑,且电池容量(60度三元锂)和续航未明确,若续航表现平庸,将进一步限制使用场景。市场定位过于垂直,虽然精准锁定硬核玩家,但受众群体极小,难以突破销量瓶颈,且电驱系统的耐久性、赛道工况下的散热稳定性等长期可靠性尚未经市场验证,可能影响用户信心。此外,极端个性化的设计(如宽门槛、滑入式坐姿)对普通用户不够友好,进出便利性较差,进一步缩小目标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