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虚假宣传自动驾驶面临严惩:法律红线下的技术与责任重构

    没有贪心头像没有贪心头像
    没有贪心04-18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但部分车企与驾驶人对“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认知偏差,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近期通过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布警示文章,明确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功能的法律后果,最高可判处责任人2年以下有期徒刑,甚至死刑(如危害公共安全)。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对智能驾驶技术滥用问题的法律规制进入新阶段。

    一、法律严控车企误导宣传

    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车企若将2级辅助驾驶(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包装为“自动驾驶”,构成虚假宣传,可能面临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若因误导宣传引发严重交通事故,责任人将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最高可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例如,部分车企在宣传中模糊技术边界,使用“全自动”“解放双手”等词汇,诱导消费者过度依赖系统,最终酿成惨剧。监管部门已要求车企在用户手册及系统界面标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警示语,以明确责任划分。

    二、驾驶人滥用功能的法律风险

    当前量产车辆仅支持0-2级辅助驾驶(人机共驾),驾驶人仍是安全责任主体。若开启辅助驾驶后“脱手脱眼”,将被认定为妨碍安全驾驶,面临罚款、扣分,甚至刑事追责。例如,2024年南京某驾驶人酒后使用辅助驾驶并睡觉,导致车辆撞向收费站,被以危险驾驶罪起诉。法律明确,驾驶人必须全程监控路况,在恶劣天气、道路施工等场景下及时接管车辆,否则需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三、“智驾神器”产业链的刑事重罚

    市场上流通的“智驾神器”(如方向盘配重装置)通过欺骗车辆监测系统,纵容驾驶人脱离监管。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生产、销售此类设备者,若造成伤亡事故,最高可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若诱导“解放双手”致重大事故,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死刑。电商平台若未履行审核义务,亦需承担连带责任。

    四、技术与法规的双重进化

    我国正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明确“人机共驾”法律属性,并构建全国监测平台,实时追踪辅助驾驶系统运行数据。同时,车企需强化用户培训,模拟高危场景操作,避免技术误用。未来,随着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准入试点推进,责任主体可能向系统转移,但现阶段驾驶人仍是“第一责任人”。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需以安全为基石。从车企宣传规范到驾驶人行为约束,再到产业链监管,法律红线的明晰为技术发展划定了安全边界。唯有技术与责任并重,才能真正实现“智慧领航,安全护航”的目标。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