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豪车品牌保时捷,交出了2025年第一份答卷。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全球共交付71,470辆新车,同比下降了8%。
但是,在中国的交付量同比暴跌42%,仅售出9471辆,占全球销量占比仅为13.25%。
要知道,以前中国地区的销量,占保时捷总销量的30%,如今跌的如此之惨。而这场断崖式下滑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革浪潮对传统豪车逻辑的颠覆。

转型迟缓埋下隐患
大家都清楚,和国产车相比,保时捷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布局已明显落后行业节奏。
其旗舰电动车Taycan(图片|配置|询价),在国产电车面前黯然失色,车机系统仍保留大量物理按键,与国产新势力“全场景语音交互”形成代差。
至于自动驾驶功能,等于没有,不仅如此,在产品迭代速度上,那就没法比了,保时捷平均7年换代,而中国车企将周期压缩至18个月。

小米SU7的降维打击
另外,保时捷的下滑,我认为与小米有很大关系。
小米SU7的入场改写了30万元级市场规则。仅30万元,却配备双电机四驱、2.78秒零百加速;
而最新的SU7 Ultra更是以保时捷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价格,实现1500多匹马力、1.98秒的零百加速,性价比吊打一切豪车。
并且,SU7系列真正引发质变的是生态能力:车机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互联,吸引68%的35岁以下用户,与保时捷客群形成代际断层。
消费认知的深层变革
十年前,豪车是身份标签;如今,智能体验主导购车决策。调研显示,Z世代选购30万元以上车型时,“智能座舱”权重达47%,远超“品牌历史”的18%。
国产车的场景化创新直击痛点:投影大灯显示导航箭头、线控转向提升城市通行效率,这些技术突破正在瓦解传统豪车的溢价根基。
产业链重构催生新格局
其实,保时捷的困境,也折射出了整个传统豪车阵营的误判——他们以为电动化就是转型了,实际并不是,国产汽车的转型,不仅仅是电动化本身,而是出行生态重构。

中国车企,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到出行生态,都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对传统车企而言,其实是颠覆性的。
保时捷CEO近期承认“需重新理解中国市场”,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智能终端+生态入口”,那些固守旧逻辑的品牌,终将被留在历史的车辙中。这场变革没有赢家与输家,只有适应者与掉队者。
并且,那些现在还在买保时捷的人,也要感谢雷军,感谢小米,因为有了小米这样的搅局者,保时捷才不那么高高在上,也开始打折卖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