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豪华品牌放下身段:宝马5系价格腰斩
2025年4月,中国车市再次迎来价格震荡。宝马旗下中大型轿车5系的525Li M运动套装车型,官方指导价43.99万元,如今在北京多家4S店的裸车底价已跌破29万元,部分区域甚至报出28.7万元的成交价,优惠幅度接近15万元。销售人员直言:“现车充足,价格还能再谈。”这意味着消费者通过分期购车方案,实际落地价可控制在36万元左右,与两年前的宝马3系价格基本持平。

此次降价并非个别经销商行为,而是宝马经销商联盟发起的限时促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优惠仅针对2024年生产的库存车型,而2025款车型仍保持原指导价,显示出车企清理库存的迫切性。
二、全行业卷入降价漩涡
宝马的降价行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合资品牌跟进:福特领睿PHEV起售价降至14.28万元(优惠3万元),领裕PHEV降至16.98万元(优惠3.7万元);上汽名爵MG7(图片|配置|询价)更是以10.99万元的“一口价”将B级轿跑门槛拉至十万级。
新势力加码:特斯拉Model Y全系推出3年0息政策,月供最低3809元;蔚来2024款车型提供5年0息贷款,ET5T展车实际支付价下探至15万元区间;理想L6现金补贴1万元,首付门槛6.98万元。
豪华阵营崩塌:奔驰经销商推出“买GLC送A级车”活动,相当于6.3折;沃尔沃S90限时优惠价跌破28万元,凯迪拉克CT5起售价21.59万元。
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一季度共有51款车型降价,尽管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48%,但豪华车促销力度同比增加4.7个百分点,达到26.1%的历史高位。
三、价格战背后的三重压力
1. 库存积压
宝马北京某4S店现车存量超200台,河北沧州库存周期达98天,远超行业45天的健康线。2024年宝马沈阳工厂因需求疲软多次减产,工人月均工作时长缩减至15天。
2. 新能源冲击
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25.1%攀升至2024年的33.1%,理想L9、蔚来ET7等车型直接分流传统豪华车客户。宝马i5纯电版落地价仅31万元,与燃油版价差不足5万元,但销量仍不达预期。

3. 政策与成本夹击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于2025年底到期,车企提前透支消费需求;同时,进口零部件关税上涨压力传导至整车成本,迫使车企加速去库存。
四、价格战的隐性代价
经销商承压:宝马经销商北京星德宝因“卖一台亏一台”于2024年10月倒闭,母公司旗下9家4S店授权被终止。
品牌价值稀释:宝马5系二手车残值率从2023年的65%跌至2025年的52%,三年车龄车型贬值超20万元。
利润空间压缩:上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8%,北汽蓝谷亏损扩大至79亿元,多家车企将利润下滑归因于价格战。

五、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对于持币待购者而言,当前确实存在抄底机会:
1. 燃油车性价比凸显:宝马5系2.0T发动机(190-258马力)+8AT变速箱+双叉臂悬挂的机械素质,在30万区间仍具竞争力。
2. 金融方案降低门槛:分期购车利息成本约2.6万元,较全款购车多支出8%左右,但首付压力显著减轻。
3. 警惕库存车风险:2024款车型普遍存在生产日期超6个月的情况,需重点检查电池、轮胎等易老化部件。
结语:价格战没有赢家
当宝马5系的价格与国产新能源车贴身肉搏,反映的不仅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更是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缩影。短期看,消费者确实能以更低成本拥有豪华品牌;但长期而言,持续的价格厮杀可能削弱车企研发投入,最终影响产品迭代和技术进步。或许正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没有技术支撑的降价,终究是饮鸩止渴。” 这场价格混战中,真正考验的是车企在让利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