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捷豹路虎断供美国

    轩辕商业评论头像轩辕商业评论头像
    轩辕商业评论7天前

    作者 / 徐美慧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柴文静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25%进口汽车关税正式生效。这项被白宫称为“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核心的政策,却在全球汽车行业掀起滔天巨浪。


    从底特律到斯图加特,从东京到首尔,车企紧急调整定价、暂停发货、裁员减产,甚至加速产业链迁徙。这场关税风暴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生存韧性,更将全球汽车业推向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战略十字路口。



    01


    紧急刹车:停产、裁员与库存博弈



    这场直接冲击下,捷豹路虎成为全球首个“断供者”。


    4月5日,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向美国发货,成为首家因关税“断供”的车企。作为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旗下企业,捷豹路虎在美国拥有200多家经销商,其年销量40万辆中四分之一销往美国市场。目前,捷豹路虎在美国的库存预计可维持两个月,新库存到货需约21天。


    捷豹路虎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在采取短期措施,包括4月暂停发货,同时制定中长期应对计划。”这一暂停发货的举措,是捷豹路虎在短期内减少关税成本损失的无奈之举,通过消耗现有库存,为后续调整争取时间。


    公司声明称,正重新评估贸易条款和供应链布局,短期内可能转向优先供应欧洲等市场。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其英国索利哈尔工厂减产15%,约2000名工人被迫休假。



    同样受到关税沉重打击的还有Stellantis。这家跨国汽车制造商由于关税影响,不得不采取暂时解雇员工的措施来缓解成本压力。据相关消息,Stellantis将暂时解雇900名美国员工。


    一直以来,Stellantis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旗下拥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其在美国市场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


    该公司2024年净利润已因关税预期暴跌70%,其北美供应链高度依赖墨西哥工厂,这占全美供应量的60%,新关税将导致每辆车的成本增加约4200美元。


    此前,在关税政策逐渐明朗化的过程中,Stellantis就已陷入困境,曾与另外两家汽车公司一同向特朗普提出豁免关税请求。3月5日,虽获得为期一个月的关税豁免,但随着全面关税政策的落地,豁免期结束后,其成本压力再度飙升。


    这次裁员,是其在成本高压下维持运营的无奈选择,期望通过减少人力成本支出来缓冲关税带来的冲击。


    除了捷豹路虎暂停发货依赖库存支撑市场外,众多车企都在打库存的主意。在关税生效前夕,不少车企便已预见到市场的变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库存策略。


    以通用汽车为例,其披露第一季度销量同比激增17%,其中零售销量上涨15%。这成绩背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在关税生效前的抢车潮。通用旗下韩产小型SUV Trax销量暴涨57%,而这款车从4月3日起被征收25%关税。消费者为避开潜在的涨价潮加速购车,使得车企的库存得以快速消耗。


    02


    市场博弈:涨价、降价与渠道争夺



    转嫁成本是一些车企的应对逻辑。


    法拉利便是以豪车品牌的“傲慢”提价。在关税生效次日,法拉利宣布部分车型涨价10%,将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其美国经销商网络调查显示,约70%的客户表示“价格敏感度低”,策略短期内未影响订单量。


    分析师指出,这一决策背后是法拉利对品牌溢价能力的自信——其客户平均净资产超500万美元,购车决策更受稀缺性驱动。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有法拉利这样的品牌溢价能力来支撑涨价策略。对于众多普通品牌车企而言,涨价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旦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消费者流失,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但不涨价,又难以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处于两难境地。


    当然,也有车企准备“不涨价”。现代汽车北美公司承诺,在未来两个月内不会提高其现代或捷尼赛思品牌任何一款汽车的价格,因为该公司正在评估关税对汽车行业的潜在影响。


    4月5日,现代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何塞·穆尼奥斯(Jose Muñoz)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的这一决定符合其“长期以来为客户提供价值并做对客户有益之事的传统”。他说:“我们知道客户对价格可能上涨感到不确定,我们希望在未来几个月为他们提供一些价格上的稳定性。”


    这家汽车制造商的大部分汽车从其本土市场韩国进口,该公司表示,它致力于至少在6月2日之前维持制造商建议的零售价格。



    在竞争对手纷纷调价应对关税压力之际,福特汽车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操作”。


    福特启动“全美同享”促销计划,借关税豁免窗口期降价抢市。其F-150皮卡降价8%,Mustang Mach-E电动车补贴后价格下探至4.2万美元,较特斯拉Model Y低3000美元。


    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称:“符合USMCA标准的本土化生产是我们的护城河。”这一策略使其3月销量环比增长12%,市占率回升至14.2%。


    日韩车企则是打响了北美产能“闪电战”。


    丰田宣布投资2.8亿美元扩建肯塔基州工厂,将汉兰达混动车型的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本田则加速阿拉巴马州电动车产线建设,计划2026年前将北美电动车产能提升至80万辆。


    韩国现代更激进,未来三年将在美投入210亿美元,其中58亿美元用于新建佐治亚州钢铁厂,目标将电池本土化率从35%提升至70%。


    03


    全球汽车供应链重构



    当车企在价格战中短兵相接时,一场更深层的产业链迁徙已悄然启动。


    大众集团宣布未来五年将北美本土化率从45%提升至75%,计划在墨西哥新建两座电池工厂,并调整ID.4车型的供应链——原本来自德国的电机将改为田纳西州工厂自产,电池则采购自SK Innovation的佐治亚州工厂。


    这一调整,大众预计2027年后单车成本可降低12%,但初期需承担8亿欧元改造费用。


    对宝马而言,墨西哥工厂成“避税天堂”。宝马斥资12亿欧元扩建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工厂,将X3、X5车型的产能提升至40万辆/年。该工厂生产的车辆75%零部件来自北美,可豁免关税。


    宝马CEO齐普策(Oliver Zipse)直言:“墨西哥是我们对冲贸易风险的核心筹码。”


    对于特斯拉而言,其上海工厂成避险筹码。尽管特斯拉股价因关税消息单日暴跌15.43%,但其上海超级工厂的全球供应链优势凸显。据透露,其中国产Model 3/Y的电池、电机本土采购率达92%,符合美国“关键零部件本土化超75%可减税10%”的豁免条款。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曾指出:“全球汽车业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区域化供应链成本或上升20%,但已成必然选择。”


    实际上,车企的举措不仅局限于自身,还试图游说与博弈。


    底特律三巨头采取“豁免攻防”,通用、福特、Stellantis联合游说白宫,要求将墨西哥供应链纳入豁免范围。三方承诺未来五年在美追加投资180亿美元,并创造2.3万个就业岗位,以换取关税宽限期延长至6个月。


    日韩车企则是采取的“政治献金”策略,丰田向共和党议员主导的“美国繁荣政治行动委员会”捐赠500万美元,现代则承诺向特朗普基金会注资1000万美元,试图换取政策松动。但分析师认为,此举可能适得其反——特朗普更倾向于公开施压车企在美国建厂。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汽车业震荡,必将重塑未来十年的竞争格局。2025年的关税战争,势必终结汽车业过去那种黄金全球化时代。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