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SD技术结构图

国内自驾方案
一、当马斯克说“领先一代”,他在说什么?
2025年3月,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中国版正式落地,但争议随之而来:有车主惊叹其“老司机般的丝滑操作”,也有用户抱怨它“闯黄灯、走公交车道,分分钟扣光12分”。即便如此,业界仍将特斯拉FSD定义为“断代式领先”——这种领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是一场关于自动驾驶底层逻辑的颠覆。

断代的本质:从“拼积木”到“一口闷”
传统自动驾驶方案像“拼积木”:感知、规划、控制分模块处理,每个环节由不同算法支撑。而特斯拉的端到端(End-to-End)技术,则像人类开车一样,摄像头输入画面,神经网络直接输出方向盘和油门的指令,全程无人工规则干预。这种“一口闷”的方式,让特斯拉在拟人化驾驶体验上甩开对手——例如,面对前车加塞时,它能像人类司机一样“博弈绕行”,而非机械式刹车。
数据与算力的碾压:特斯拉的“核武器库”

- 算力差距:特斯拉云端算力达10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是华为、小鹏等国产车企总和的3倍。自研芯片Dojo的超算能力,让特斯拉模型迭代速度远超对手。
- 数据霸权:全球600万辆特斯拉每天产生20亿公里行驶数据,而小鹏XNGP仅0.7亿公里,华为2.2亿公里。海量数据喂养的AI,在复杂场景中越战越强。
二、中国智驾的反击:用“堆料”对抗“极简”
面对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中国车企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多传感器融合。

“安全至上”的东方逻辑
华为ADS 3.0、小鹏XNGP等方案,坚持“激光雷达是安全底线”。蔚来李斌直言:“雨雾天摄像头可能失效,但激光雷达能穿透障碍”。这种“堆料”策略虽成本高昂,却在中国特有的复杂路况(如三蹦子横穿、临时红绿灯)中表现更稳定。
中国人的路,中国人更懂
特斯拉FSD在中国暴露的短板,恰恰是中国车企的强项:
- 博弈能力:小鹏智驾在车流密集路口能主动“卡位变道”,而特斯拉常因犹豫需人工接管。
- 规则适应:中国各地交通标识差异大,比亚迪“天神之眼”通过本地化训练,压实线、误闯公交车道等问题显著少于特斯拉。
三、特斯拉的软肋:数据孤岛与算力禁运
由于中国数据出境限制,特斯拉无法将本土数据传回美国训练,只能依赖公开视频模拟训练,导致对公交车道、临时红绿灯等场景处理不佳。此外,美国对华算力禁运政策,进一步拖慢其本土化进度。
国产军团的杀手锏:价格战+生态战
- 成本碾压:特斯拉FSD中国售价6.4万元,而小鹏、比亚迪已将高阶智驾“标配化”,甚至免费开放。
- 生态协同:华为联合车企、百度深耕Robotaxi,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以“端到端+激光雷达”双系统入场,形成从硬件到软件的闭环生态。
四、谁才是真正的“鲶鱼”?
特斯拉的领先是技术范式的领先,但中国车企的突围则是商业与场景的胜利。这场竞争没有绝对的赢家:

- 特斯拉:若突破数据与政策限制,其算法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
- 中国车企:通过低价普及和本地化数据积累,正将差距从“代际”缩短至“版本”。
正如马斯克所言:“在中国,你必须比最好的还要好十倍。”而中国车圈的回答是:“这一次,我们平视对手。”

你更看好哪一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