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榜单引争议:12家达标品牌中,美韩包揽前六
2025年J.D.Power北美质量排行榜引发行业地震:全球仅12家车企达标(PP100≤行业均值164),其中美系品牌Ram、雪佛兰、别克与韩系现代、起亚包揽前五,日系仅本田、日产勉强挤进第十。榜单直指“美国制造”质量逆袭,而中国车企因北美市场占有率不足0.5%,未能进入统计范围。

这份报告与中汽研同期发布的《2024质量白皮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平均PP100已降至192,较2020年改善35%。上汽MG4 EV(图片|配置|询价)在泰国工厂生产的车型PP100低至165,却因“非北美本土生产”无缘上榜。网友调侃:“合着中国车进步再大,也是‘自嗨局’?”
国产车“隐形”真相:不是质量差,而是规则玩不转
外媒榜单的统计逻辑暴露出区域性标准差异:
- 本土化适配权重高:北美市场更关注严寒启动、长距离高速稳定性等场景,中国车企尚未针对性优化;
- 燃油车话语权主导:榜单中新能源车占比不足20%,而中国车企优势集中在电动化领域;
- 用户习惯偏差:北美用户偏好机械素质,中国用户更在意智能座舱体验,导致投诉焦点分化。
反观国内质量榜,华为鸿蒙智行以PPH 84紧咬雷克萨斯(78),蔚来、理想等新势力集体冲进前十,比亚迪虽排名靠后(PPH 143),但与其年销300万辆的规模效应直接相关。这种“内外榜单两重天”的怪象,折射出全球汽车质量评价体系的割裂。

新能源转型暗雷:智能座舱成投诉重灾区
J.D.Power数据显示,车机系统故障率从2021年的18%飙升至35%,智能化配置反成质量黑洞。国内投诉榜同样印证这一趋势:某新势力车主遭遇OTA升级后中控屏循环播放《大悲咒》,导航黑屏率高达23%。更讽刺的是,特斯拉虽未参与评测,但其北美投诉量激增58%,自动驾驶误识别广告牌为车辆的事件频发。
行业专家指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面临“左右互搏”——既要维持燃油车品控,又需应对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新挑战。某日系品牌工程师坦言:“我们能用十年打磨一台发动机,但车机系统三个月不更新就会被用户骂‘古董’。”
标准之争:该用“钢板缝隙”还是“死机次数”定义质量?
当前质量评价体系正面临范式革命:
- 传统派:聚焦钣金工艺、机械可靠性,代表案例是雷克萨斯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质量榜首;
- 革新派:主张加入OTA稳定性、语音交互成功率等数字化指标,如IVISTA智能指数将智能行车、泊车纳入测评;
- 用户派:消费者用脚投票——2025年前两月进口车量腰斩至5.6万辆,国产高端车凭智能化体验抢占市场。

这场标准混战中,中国车企选择“双线作战”:一边在北美市场补机械素质短板(如奇瑞俄罗斯工厂引入AI检测设备),一边在国内加速智能技术迭代(如比亚迪云辇-Z悬架响应速度达5毫秒)。
行业反思:质量榜单不该是“旧势力俱乐部”
当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狂飙时,外媒榜单仍沿用燃油车时代的评价体系,这被业内视为“规则歧视”。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15.8%,但海外评测机构却未针对性调整指标权重。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利用规则漏洞“刷分”——某美系品牌被曝通过减少车机功能选项降低故障率,屏幕从12项菜单精简至3项,被网友嘲讽“智能倒退十年”。
结语:让子弹飞一会儿,中国车不缺技术只缺话语权
外媒质量榜的争议,本质是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的争夺。当中国车企用MG4 EV、仰望U7证明“技术平权”的实力,当俄罗斯市场1/4的进口车来自中国品牌,传统质量评价体系的瓦解只是时间问题。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今天他们不统计中国车,明天就得学会怎么给中国车打分。”这场质量排位赛的终局,或许正如网友预言:“未来只有两种榜单——中国制定的,和即将被中国制定的。”
评论·0